介绍摘要

鱼腥草(英文名HERBA HOUTTUYNIAE)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拉丁学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草药性状: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

药性论述

《别录》:味辛,微温。
《履巉岩本草》:性凉,无毒。
《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
《纲目》:辛,微温,有小毒。
《医林纂要》:甘辛咸。 [1] 
《本草经疏》:入手太阴经。
《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1]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别录》:多食令人气喘。
孟诜:久食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