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黄蜡 介绍

简介

黄腊石首先发现于真腊国(今柬埔寨),故称腊石。另有说法是因石表层内呈现腊油状釉彩而得名。黄腊石在岩石学上是一种石英石,主要成份为石英。黄腊石硬度大,摩氏硬度7°左右,韧性也强,极富稳定性,其表层为黄腊油状,切面石心部分多为粉白或黄白、乳白色的石英微粒,其油腊的质感源于石英,颜色则来自表面铁元素的氧化。黄腊石是腊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石英石因地质变动破碎而滚入酸性的泥土中,并长期受酸性物质的低温溶蚀,使其表面产生腊状釉彩。其中一部分又因山洪暴发,滚入山溪中,经河水搬运而流入江河,经多年的溪水冲刷及沙砾摩擦,表面变得油光滑腻,又经水中各种矿物元素的长期渗蚀,产生多种色彩。
过去的传统概念认为:白色的石英或石英岩卵石称为“白蜡石”,白蜡石被铁锈水浸泡、染色成锈黄色、橙黄色、淡黄色时,其称其为“黄蜡石”;其实这仅是次要的一个方面。在观赏石的水石或某些山石、半山石中,有一类质硬而石色丰富,以黄色或橙色为主色调的,由石英族矿物(石英、玉髓、蛋白石等)组成的岩石或矿物集合体,因自身所含分散状黑灰色硫化亚铁中的二价亚铁离子,受到氧化后生成了三氧化二铁,产生三价色素离子,从而使灰色的石英脉/玉髓脉,自身氧化转色为黄色至橙黄色调为特征的黄蜡石。此外,也可以由溶解于地下水中的外来三价色素离子对石英族矿物、岩石长期反复地浸泡、渗透、浸染、滋润而形成黄色至橙黄色系列的观赏石——黄蜡石。由“内”、“外”这两种渠道所形成的“黄蜡石”,都因普遍呈黄色并具有蜡状光泽而得名。

成分

黄腊石的成分:是近几年来热点收藏的玉石级奇石,主要成分是矽化安山岩或砂岩,内含铁、石英,因质地似玉,温润而坚,颜色带有黄色光泽而得名,其硬度为6-7。黄腊石的形成机理:原系含多金属硫化物的石英脉体,经解离、破碎成为个体岩石。一经解离破碎后,再经河水长期冲剧滚动摩擦使岩石中的金属硫化物发生解离氧化,结果不仅使岩石遗留下很多形态不一的空洞外形,而且铁的氧化物谍留在岩石表面,使原本洁白的石英罩上了一层深浅不一的黄褐色,泛出一层油光发亮的腊黄色。当然色泽的深浅也和石英的纯度和被冲刷、浸渍的时间长短有关。黄腊石的产地:黄腊石盛产于我国两广,故称岭南奇石。广西贺州姑婆山一带,以及海南的五指山、万泉河等;在新疆等地还发现有品质较好的黄腊石。黄腊石的重量:从几十克至几十公斤都有,个别的甚至达到几吨重。其奇石特点:黄色比较正,石质比较细腻;少部分达到玉石级,而且表面比较柔润光滑。黄腊石的价值:一般色正、润度好、块度大的原石(卵石)、造型好、或是有两色的,即可收藏原石也可以用来做雕刻摆件、玩件、挂件,均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市场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