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影响白灵菇商品价值
是出菇率低、出菇慢。一般有多年经验的技术较好的栽培户,较大规模栽培出菇率可达90%左右,经验不足的栽培户出菇率则在70%~80%,甚至更低。而且出菇缓慢,从接种日起,菌龄超过130天。
出菇快慢不一,如同一接种期的整批菌袋中,先后出菇时间可以相差1个多月。
不出菇,接种后数月,菌袋不现菇蕾,
出现高脚菇、畸形菇。常见的畸形菇有“拳头状”、“花瓶状”、“牛舌状”、“麻脸状”、“蝴蝶状”等。
白灵菇不能正常出菇的原因
接种时间延误,菌丝发育缓慢,生理不能成熟,无法转入生殖生长。到了菌袋生理成熟时,气温升高,温度已不适应,造成整批菌袋不出菇。
培养料配方不科学,会使白灵菇发菌不正常,如果养分积蓄不能满足营养生长时,就难出菇。
发菌期翻堆不及时,使菌丝严重缺氧,导致袋温、室温骤增,造成底层菌袋“烧菌”,严重影响出菇。翻堆次数太少,各层菌袋受光触氧不匀,会造成出菇不一致。
后熟培养不当。菌丝长满袋后应进行后熟,若此时就开口喷水,会使出菇延迟:有的后熟期室内湿度太低,后熟时间延长,导致出菇期推迟:也有的因室内光照直射菌袋,造成菌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增厚,养分消耗,影响后熟。
低温刺激不到位。菌袋生理成熟后,还需要0~13℃的低温和变温刺激,逼原基形成,分化菇蕾。有的菌袋成熟后,没及时进棚。留在室内恒温培养,延误了出菇期;也有的在菌袋进棚码垛后,自然气温已达到0℃,虽能满足低温刺激,但为了创造温差条件,有的采取无限时蒸气加温,使垛内菌温聚集不散而烧菌,结果成批不长菇。
畸形菇、高脚菇产生的原因
高脚菇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是菇棚通风不良,温度过高,造成菌柄徒长:其二是现蕾过多,疏蕾太迟造成。解决办法:出菇期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应在菇蕾长至小钮扣大小时及时疏蕾。
产生畸形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栽培场所空气不流通,造成严重缺氧,致使好气性的白灵菇变成畸形。理想的菇棚应为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菇棚两端门膜应能开能闭,有利于纵向空气对流;棚顶应用无滴膜加草帘或遮阳网。
采用墙式堆码,袋身出的菇必定畸形,毫无商品价值,还会造成养分损耗,使袋口出的菇产量大大降低。
配料营养缺陷,如配方中原辅料受潮霉变,养分降解:培养基酸败:菌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脱水等,均会使产出的菇盖薄、波边状,或不展盖、颜色偏黄。
催蕾时间和技术不到位,菌丝生理未成熟就进人人为催蕾,造成早产畸形。低温蹲菌期不足。温差刺激不够,导致子实体发育受到抑制而变形。要避免光线直射。以免水分蒸发、原基萎缩或菇体裂成花菇纹。
未及时疏蕾。菇蕾太密不及时疏蕾,出现蝴蝶形,侧向呈长牛舌状、驼背菇等变异形态。疏蕾能确保产品朵形和质量,是栽培管理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
长菇期管理不善,常因温、光、气调节不好,导致菇体发育畸形、侧长,或驼背,或盖面凹陷,或斑点麻脸。色变,以及采收过期,菇体超大,不符合等级。出菇期间管理上要做好“三协调”:一是加温与保氧协调,出菇要求最适温度13~18℃。北方产区,白天引光增温、罩膜保温,夜间可采取在棚外燃烧、蒸汽进棚升温。但要注意通风,以免缺氧导致菇体变形:二是增湿与通风协调,长菇期要求相对湿度85%~95%,需要喷雾化水增湿:同时结合通风,以免棚内缺氧,或水滴落在菇面上引起白灵菇盖面凹烂麻脸。三是引光与保湿协调,长菇期需要散射光,棚顶草帘之间需拉开6~10厘米,让阳光照进棚内,创造“三分阳、七分阴” 的环境。但切忌光线过强,以免造成水分蒸发、菇体裂花。因此,睛天棚内菌墙间的作业道应保持浅度蓄水,使光线进棚后,水蒸汽上升。增加空间湿度:早、晚可向空间喷雾增湿。
【环境要求】
1、营养要求:可利用阔叶树木屑、棉子壳、玉米秸、玉米芯、甘蔗渣、稻草、菌草等为主要栽培原料,麸皮、石膏、蔗糖、碳酸钙等为辅助原料。
2、温度要求: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2~28℃,35℃以上菌丝停止生长,原基分化温度为0~13℃,子实体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13~18℃。
3、湿度要求: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含水量以60%~65%为宜,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0%~95%为宜。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菌盖表面易发生龟裂。
4、酸碱度要求:菌丝可在pH为4~11的培养基上生长。
5、光线要求:白灵菇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原基分化和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6、通风要求:白灵菇是好气性菌类,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新鲜空气,尤其是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若菇房通气不良,容易产生畸形菇。
【栽培技术要点】
1、栽培季节安排 白灵菇是一种中低温型食用菌,我省一般9~10月制袋培养,11月至翌年4月出菇,工厂化调温菇房可全年栽培。
2、培养基配制 参考配方(1)杂木屑50%、棉籽壳28%、麸皮20%、碳酸钙1%、蔗糖1%;(2)棉籽壳39.5%、杂木屑38.5%、菌草粉10%、麸皮10%、石膏1%、蔗糖1%。主料在干料状态下混合均匀,再将溶于水的辅料溶解在水中,用机械或人工搅拌均匀,将含水量调节至65%~68%后即可装袋。
3、装袋、灭菌与接种 栽培袋可采用17厘米×33厘米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袋时要松紧适中,每袋装干料0.5公斤左右,整好料面后在中心打一接种穴,套上套环塞好棉塞,套环要离料面3~5厘米。采用高压灭菌0.15兆帕保持1.5~2小时,常压灭菌100℃下保持l2~16小时。灭菌后料袋的温度降至30℃以下在接种箱或接种室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菌种要均匀分布在料面上,并让部分菌种落在接种穴内。
4、培养接种后的菌袋移入培养室黑暗培养,培养室的温度控制在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前期少通风,接种后一星期每天通风1~2次,每次30~60分钟。菌丝满袋后还要进行后熟培养,适当降低培养室温度,保持18~22℃为宜,增加通风时间并给以一定的散射光照射,生理后熟阶段大约需要25~35天时间。
5、出菇管理 (1)催蕾:要采用低温、变温和光照强度变化进行袋内催蕾。白天给予散射光照和晚间全黑暗的光照强度变化刺激,温度白天控制在13~15℃,晚间6~8℃的变温刺激直至原基形成。(2)疏蕾:当原基长到2~3厘米大时开袋并进行疏蕾,每袋保留1~2个健壮的菇蕾,菇蕾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隙,使之能正常发育,达到优质高产。(3)温湿度管理: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出菇室的温度控制在13℃~18℃,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喷水时不要将水直接喷在菇体上。(4)通风: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应加强通风,每天通风3~4次,每次0.5~1小时,以保证供给充足的新鲜空气,减少畸形菇发生,同时应给予一定的散射光,促进子实体正常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