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血蛤 介绍

区别

血蛤(gé)是南方的一种海鲜,宁波、舟山、温州乐清湾、台州温岭、福建、两广很多都吃。部分地区的人们会在清明节那天,带着煮好的血蛤上山祭祀祖宗。血蛤和北方的雪蛤(há)(蛤蟆油)是不一样的两种东西。
这个可千万不要弄混了,很多地方都以为 血蛤=雪蛤,其实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东西!
和所有滤食性动物一样,由于血蛤(毛蚶)的生活环境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未经过严格杀菌消毒的血蛤(毛蚶)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仅仅几秒到十几秒的加热,无法杀灭细菌,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爆发,就是因为半生食用血蛤(毛蚶)引发,据上海市卫生防疫站疫情统计:1988年全市甲肝报告发病数为34万例,死亡人数由于特殊时期封锁消息难以查证,创出了世界甲肝流行新的历史记录。所以,极度不建议为了鲜嫩食用半生血蛤,血蛤(毛蚶)需要绝对煮熟后方可食用。
血蚶与毛蚶其实很好区别,血蚶体内有汁似血,蚶肉呈鲜红色,民间以为是“血肉丰满”之物,视为大补。补不补不好说,不过血蚶的确有化痰、治胃酸过多之效,还能解酒。《本草纲目》也道:血蚶“味甘性温,功能除了补血外,还可以润五脏、健胃、清热化痰、治酸止痛,主治痰热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等”。早先年,路桥女人坐月子,时兴吃血蚶,说是能补血。玉环人视血蚶与血蚶酒为滋补佳品,将血蚶放进滚热的黄酒里,稍一烫,血蚶就有六七分熟,就可食用。吃了血蚶,黄酒也要一饮而尽。六七分熟的血蚶味最佳,掰开后血汁横流,若烫的时间太长,血蚶壳全张开,壳里的血都流光了,肉缩成一小结,苍黄干瘪,老涩难嚼,寡淡少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