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牛肝菌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统称,是野生而可以食用的菇菌类,其中除少数品种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大部分品种均可食用。主要有白、黄、黑牛肝菌。白牛肝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该菌菌体较大,肉肥厚,柄粗壮,食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一种世界性著名食用菌。西欧各国也有广泛食用白牛肝菌的习惯,除新鲜的作菜外,大部分切片干燥,加工成各种小包装,用来配制汤料或做成酱油浸膏,也有制成盐腌品食用。

研究历史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员指导的博士生M. I. Hosen、曾念开等对其中部分牛肝菌物种进行了研究,根据形态学证据和DNA序列分析结果,发现1新属8新种,部分研究成果刚在真菌学主流期刊Fungal Diversity上发表(Hosen et al. 2013; Zeng et al. 2013)。
在孟加拉国龙脑香科森林中,发现牛肝菌科一新属——大孔牛肝菌属(Borofutus)及该属一新种大孔牛肝菌(B. dhakanus),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大孔牛肝菌属腹菌化的海面牛肝菌属(Spongiforma)有密切的亲缘关系(Hosen et al. 2013)。在对褶孔牛肝菌属(Phylloporus)的研究发现我国该属至少有21个系统发育种,描述发表了其中的7个新物种。初步的生物地理学分析发现,东亚的物种与东南亚的关系最为密切,东亚-北美/中美的种对或近缘种较为常见,而欧洲-东亚只有一个种对。研究中并没有发现欧洲-东亚或东亚-北美/中美的共有种(Zeng et al.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