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绿英文为emerala,源自波斯语zumurud(绿宝石),后演化成拉丁语smaragdus,又讹传为esmeraude、emeraude,而后成为英文拼写形式,汉语为音译。陶宗仪在其《辍耕录》中音译为“助木刺”。我国旧时尚有“子母绿”、“助水绿”等叫法。香港亦称其“吕宋绿”。祖母绿属绿柱石家族,为六方晶系。晶体常呈六方柱状,少见椎面。柱面及底轴面有蚀坑。
祖母绿是很古老的宝石品种之一,最优质的祖母绿是可以比钻石还更有价值。在古埃及时代就已用做珠宝。当时的著名矿场-克利奥帕特拉(埃及艳后之名),现已因大量开采而耗竭。
祖母绿是很难找得到无瑕的宝石。实际上,可以说祖母绿宝石中一定多少有裂缝及内含物,其裂缝内含物种类之多之复杂,甚至被研究者称为“花园”。
祖母绿自古就是珍贵宝石之一。相传距今6000年前,古巴比伦就有人将之献于女神像前。在波斯湾的古迦勒底国,女人特别喜爱祖母绿饰品。几千年前的古埃及和古希腊人也喜用祖母绿做首饰。中国人对祖母绿也十分喜爱。明、清两代帝王尤喜祖母绿。明朝皇帝把它视为同金绿猫眼一样珍贵,有“礼冠需猫睛、祖母绿”之说。明万历帝的玉带上镶有一特大祖母绿,现藏于明十三陵定陵博物馆。慈禧太后死后所盖的金丝锦被上除镶有大量珍珠和其它宝石外,也有两块各重约5钱的祖母绿。
内含物太多自然会影响宝石的价值,但对于宝石研究者来说,祖母绿的内含物是不可多得的样本,借由观察到不同的内含物,可分辨出宝石产地的不同,及其生长环境。尽管祖母绿的内含物大大地影响了宝石的美观,其优美的绿色仍无其他宝石足与其匹敌。
祖母绿的绿色来自其内的铬离子,此特点可以查尔斯滤色镜观察。在查尔斯滤色镜下,由于铬离子的存在,大部份的祖母绿会呈现暗红色,其他绿色代用品则大多呈现暗绿色。这个法则仅可在辨识时作为参考,不能据以断定真伪,因为某些非洲产的祖母绿,在滤色镜下不呈红色,反之,某些人造祖母绿则呈现强烈的红色。
由于生成于常受应力挤压的岩层,祖母绿晶体外型几乎都是破碎的,且有许多内含物,晶体完整者极为少见。祖母绿的绿色与其他天然绿宝石的颜色不太一样,加上其大量的内含物特征,较有经验的人可以分辨出来。
由于Cr和V原子是祖母绿重要的致色离子,所以祖母绿矿床的形成需要有富硅铝铍且有镁铬钒元素供应的地质相关条件,而这又与含矿母岩、围岩和矿床建造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以上三种可以现主要将祖母绿矿床分为热液型、气成热液型和伟晶岩型三种矿床类型。
低温低压卤水热液型
哥伦比亚产出了许多高品质的祖母绿,其所出产的祖母绿不仅占到占到市场份额的一多半,同时它境内的矿床成因也是独树一帜。
相比于其他两种矿床,该类型矿床通常形成于低温低压条件下。该类型矿床是由于方解石渗透到灰岩或者页岩的断裂中所形成,这种方解石通常呈现灰白色,与其共生的矿物有黄铁矿、石英、钠长石、祖母绿等。所以祖母绿主要赋存在于碳酸盐化和钠长石化的炭质页岩、灰岩及各种脉体内,其常与石英、白云石、方解石等矿物共同形成于在方解石脉的间隙中,多集中岩体褶皱应力部位,尤其多产于背斜的倾伏端。
深部酸性岩浆的构造活动是该种类型矿床的主要原因,岩浆分异作用形成的低温热液侵入到地表的沉积岩缝隙中,富含成矿元素的热液浸蚀出了围岩中的致色离子,从而成祖母绿。因为侵位较浅,所以其成矿温度一般不太高,在180℃左右。
该类型矿床中特征矿物组合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绿柱石,晶体常形成晶簇,产出形式主要为脉体。在该类型矿床产地可以以长石和碳酸盐矿物来作为找矿标志。
气成热液型
大部分祖母绿矿床的成因都是气成热液型,该成因的祖母绿矿床广泛分布于大多数祖母绿出产国家,比如印度、津巴布韦、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坦桑尼亚等。尽管是这样,但该矿床产出的优质祖母绿占比重却较小,虽然桑达瓦纳和坦桑尼亚产出部分高质量的祖母绿,但仍远逊于哥伦比亚。
气成热液型的祖母绿矿床中,祖母绿主要以斑晶形式分布在云母、滑石、绿泥石等片岩岩脉中。酸性岩浆侵入到岩体(围岩主要为超基性)中,由于接触带上的热力和压力使原来存在的矿物发生变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绿柱石被分解,在变质作用下成分逐渐转移到云母片岩中,并在其中重新结晶,如果围岩中恰好含有微量的Cr或者V元素,就能形成祖母绿。其中主要赋矿岩体通常呈脉状产出,常赋存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附近,成矿温度在400℃左右。
由于具体的成矿环境不会完全相同,所以导致祖母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矿物包裹体,但根据形成原因,它们都共同地含有一定的云母包裹体。
伟晶岩型
伟晶岩矿床不仅是稀有稀土元素主要的赋存介质,而其也于祖母绿矿床的一种成因有着联系。
产祖母绿的伟晶岩分为岩浆、变质伟晶岩两种。岩浆伟晶岩又包括含有稀有或铬镁元素形成的长石伟晶岩。它们一般处于侵入体的顶端、边缘或裂隙中。
在岩浆侵入分凝作用的晚期,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岩浆首先发生结晶作用,然后后期由于酸性岩浆与超基性岩体中的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岩浆对围岩发生交代作用,或沿构造裂隙发生渗透作用从而形成伟晶岩脉。因为伟晶岩床主要产生在强烈褶皱带和花岗岩侵入发育区,因此在强烈的构造作用下,围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且影响了岩浆岩中矿物的形成,最终形成了祖母绿。该类型矿床形成温度主要在200℃-600℃之间。
这种类型的祖母绿矿床分布地区有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中国等。
祖母绿的颜色十分诱人,有人用菠菜绿、葱心绿、嫩树芽绿来形容它,但都无法准确表达它的颜色。它绿中带点黄,又似乎带点蓝,就连光谱都好像缺失了点波长。它是能使人百看不厌的宝石之一。无论阴天还是晴天,无论人工光源还是自然光源下,它总是发出柔和而浓艳的光芒。这就是绿色宝石之王——祖母绿的魅力所在。
祖母绿是宝石级的绿色绿柱石。其绿色要达到中等达到浓艳的绿色调,就是色的浓度要比较饱和。浅淡绿色的通常称之为绿色绿柱石。
绿柱石因含适量的Cr2O3(0.15~0.6%),而形成祖母绿。它是绿柱石家族中最出色的成员。材质属于高档宝石。色彩来源是:微量的氧化铬使它呈现出晶莹艳美的绿色。
祖母绿是一种含铍铝的硅酸盐,其分子式为Be3Al2(SiO3)6,属于绿柱石家族中最“高贵”的一员。属六方晶系。晶体单形为六方柱、六方双锥,多呈长方柱状。集合体呈粒状、块状等。翠绿色,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564-1.602,双折射率0.005-0.009,多色性中等至强(蓝绿,黄绿),非均质体。硬度7.5,密度2.63-2.90 克/立方厘米。解理不完全,贝壳状断口。具脆性。X射线照射下,祖母绿发很弱的纯红色荧光。吸收光谱:683纳米和680纳米强吸收线,662纳米和646纳米弱吸收线,630纳米~580纳米部分吸收带,紫区全吸收。特殊光学效应:猫眼效应,星光效应(稀少)。
由于裂缝过多,祖母绿的优化处理主要便在处理裂缝这方面。
祖母绿的最有名的优化处理为浸油处理,若祖母绿的裂缝延伸至其表面,则会以某种特殊的油脂浸泡,使其裂缝因油浸入而较不明显,这种处理大量地用在许多品质较差的祖母绿上。有时甚至会在浸油处理之后,再将裂缝入口以特殊材料覆盖,以避免油料漏出。
裂缝鉴定方法如下:
浸无色油:达表面裂隙呈无色或淡黄色反应;可在长波紫外光下呈黄绿色或绿黄色荧光;热针接近可有油析出,可用红外光谱测定有机物。
浸有色油:达表面裂隙呈绿色反应;长波紫外光下呈黄绿色或绿黄色荧光;丙酮棉花签轻拭有绿色油析出,红外光谱测定有机物。
充填处理:达表面裂隙处有“闪光效应”;丙酮棉签在镜下擦试可溶解充填物;热针可熔充填物。
祖母绿自被人类发现以来,便被视为具有驱鬼避邪的神奇力量,人们将祖母绿用作护身 符、避邪物或宗教饰物,相信佩带它可以抵御毒蛇猛兽的侵袭。
很多了解祖母绿切工知识的人认为它是一种颜色的代名词,其实祖母绿也代表着一种切工,它是锆石长方所特有的一种精致的切割,光泽度好,拥有层次感,被更多的人们用作宝石切工的一种方法。(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