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油鸡 介绍

介绍摘要

  • 分类
  • 主要食材
    肥嫩鸡项
  • 口味
    鲜美
  • 中文名
    油鸡
油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属于粤菜系。此菜色泽褐红,肉焦而不脆,味香中回甜,略带麻辣,酒饭均宜。鸡枞油便于保存,是汤面的最好调料。

介绍

油鸡是北京地区特有的地方优良品种,距今已有300余年。原产地在北京城北侧安定门和德胜门外的近郊一带,以朝阳区所属的大屯和洼里两个乡最为集中。北京油鸡是一个优良的肉蛋兼用型地方鸡种,具特殊的外貌(即凤头、毛腿和胡子嘴),肉质细致,肉味鲜美,蛋质佳良,生活力强和遗传性稳定等特性。
北京油鸡体躯中等,羽色美观,主要为赤褐色和黄色羽色。赤褐色者体型较小,黄色者体型大。雏鸡绒毛呈淡黄或土黄色。冠羽、胫羽、髯羽也很明显,很惹人喜爱。成年鸡羽毛厚而蓬松。公鸡羽毛色泽鲜艳光亮,头部高昂,尾羽多为黑色。母鸡头、尾微翘,胫略短,体态墩实。北京油鸡羽毛较其他鸡种特殊,具有冠羽和胫羽,有的个体还有趾羽。不少个体下颌或颊部有髯须,故称为“三羽”(凤头、毛腿和胡子嘴),这就是北京油鸡的主要外貌特征。
北京油鸡的生长速度缓慢,屠体皮肤微黄,紧凑丰满,肌间脂肪分布良好、肉质细腻,肉味鲜美。其初生重为38.4g,4周龄重为220g,8周龄重为549.1g,12周龄重为959.7g,16周龄重为1228.7g,20周龄的公鸡为1500g,母鸡为1200g。
北京油鸡开产日龄170天,种蛋受精率95%,受精蛋孵化率90%,雏鸡成活率97%,雏鸡死亡率2%,年产蛋量120枚,蛋重54g,蛋壳颜色为淡褐色,部分个体有抱窝性。
北京油鸡外形独特,生活力强,遗传性能稳定,鸡肉品质和蛋质优良,是我国一个非常珍贵的地方鸡种,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拜城油鸡
名扬拜城的原种“走地鸡”油鸡是拜城县境内古老的原始地方品种,已有300多年的饲养历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农户养殖“走地鸡”油鸡,但那时的原种“走地鸡”油鸡都是和家鸡混养,品种混杂难以形成规模,从本世纪开始,拜城县政府就注重原种“走地鸡”油鸡的培育,培育纯种数量约2万羽。
拜城油鸡主要分布在离县城偏远的老虎台、黑英山、铁热克、亚吐尔、察尔齐和种养场等地,山洼草坡地是油鸡的栖息地,拜城县有丰富的水资源,就是利用这样独特的地理条件,拜城县于2007年建立了原种“走地鸡”油鸡资源保护基地,基地从最初的200只原种鸡通过对油鸡品种进行科学提纯复原并壮大,已形成养殖规模。政服通过这种最直接为民、惠民的举措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逐步打造了拜城油鸡品牌。2010年1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拜城油鸡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
“拜城油鸡”以黑麻色和黄麻毛色为主,又名拜城“走地鸡”、“土种鸡”,喜欢群居在树上,胫腿长、多为青黑色或青白色,皮下脂肪厚,故得名为“油鸡”,油鸡具有体态轻盈、骨细肉多、肉质鲜嫩、抗病力强等特点,加上长期散养在民间,缺乏保护意识,导致“拜城油鸡”杂化和退化严重,数量逐年减少,养殖范围逐年缩小,并处于濒临状态。
为保护拜城油鸡,拜城县自2005年就与新疆农业大学签订科技合作协议,打造拜城油鸡品种研究及养殖项目,进行育种、繁殖和饲养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经过多年的操作管理和扶持政策的倾斜,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养殖油鸡的热情,拜城油鸡就以这样的方式生存繁殖下来。
如今“拜城油鸡”已是优良的地方品种,成了拜城当地的特色品牌,是新疆著名的禽类“三宝”之一。“走地鸡”油鸡肉质细嫩,香味浓郁,一直是逢年过节和招待客人的佳品,也是人们享用的餐桌美食。。

做法

油鸡做法一

将肥嫩仔母鸡宰杀,治净,开膛去内脏、鸡肺等,洗净待用。将八角、桂皮、甘草、草果、丁香、砂姜、花椒用白纱布袋装好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用小火熬1小时加入精盐,将料包取出,加适量水,煮沸,左手握住鸡头、脚,脚鸡放进沸卤水中,右手用筷子撑于鸡肛门刀口处,灌入卤水。

油鸡做法二

主料辅料
鲜鸡纵...1000克
花椒粒....10克
干辣椒....25克
八角.....15克
葱头....200克
菜籽油...250克
烹制方法
1.鲜鸡枞去泥土,洗净,顺秆斜刀切成片,晾干水分。干辣椒切成 0.2厘米长的小段。
2.锅上火,将菜籽油烧至五成热,放入葱头炝油,去其生菜油味,放入花椒粒、于辣椒段、八角微炸,不能炸糊,加入鸡枞慢慢炸至鸡枞水分散发尽,黄而不脆即成。
工艺关键
1.炸制辅料油温不宜过高,以炸出各种香味为度。炸焦则失去其特有风味。
2.炸制主料必须把水分炸尽,炸制时可采用“重油”的方法,以达至肉焦而不脆的程度。
风味特点
1.鸡枞盛产于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江苏、福建、湖南、台湾等省也有分布因产地不同,鸡枞又有许多别名,云南称鸡、鸡棕,贵州称蚁夺,台湾、福建则称鸡肉菇。另外还有白蚁菇、鸡菌、鸡宗等名称,日本又称“姬白蚁菌”。云南产者质量最佳。
2.云南有句俗语“五月端午,鸡凸土”。每年农历进入五月,鸡枞便开始上市。鸡枞生长在杂草丛生的荒坡或林间,鸡枞菌繁殖生长营养基质是白蚁运回巢穴的枝叶和白蚁的排泄物,而白蚁需要鸡枞的菌丝作为在地下构筑蚁巢的材料,幼蚁靠菌丝为食,也是白蚁的越冬食物。因鸡枞与白蚁共生的特殊关系,至今仍无法人工培植。物以稀为贵,鸡枞一直被誉为“食菌之冠”。
3.清代乾隆年间的文学家赵翼,在滇食得鸡枞后,即兴写下了《路南食鸡棕》诗,诗曰:“老饕惊叹应未得,异者此鸡是何族?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鲜于锦雉膏,腴于锦雀腹。只有婴儿肤比嫩,转觉妇子乳俗。”溢美之辞,简直是无以复加了。鸡文名冠以一个“鸡”字,在此诗中已可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日:“南人谓为鸡,皆言鸡味似也。”《七修类稿》却说:“而方言谓之鸡宗,以其同鸡烹食,至美之故。”其实不用鸡,鸡也不输于鸡味。
4.我国采食鸡枞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鸡枞已成为食品。到了明朝食之更盛,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鸡..土人采烘寄远,以充方物”的记述,说明当时已把鸡枞作为珍贵土特产馈赠亲友。明朝诗人杨慎诗曰:“海外六风吹玉芝,樵童熟睡不曾知,仙翁近住华阳洞,分得瑛瑛一两枝。”以“玉芝、玻英”来比拟鸡枞。
5.相传明熹宗朱由校仿效唐玄宗食荔枝事,为了要吃到新鲜的云南鸡枞能分得一杯羹。故而当时也有“一骑红尘妃子盼”之说。
6.鸡枞除用作菜馔外,还可入药。《本草纲目》记载:“甘平元毒,益胃清神,治痔”。常用量为 60至 90克。其化学成分主要有麦角留醇维生素D原,有补肾、镇静之功用。
7.鸡枞分黑皮、青皮、白皮数种,以黑皮、青皮最好。可用主料或单味成菜,也可凉拌和做汤。
8.此菜色泽褐红,肉焦而不脆,味香中回甜,略带麻辣,酒饭均宜。鸡枞油便于保存,是汤面的最好调料。

营养价值

补虚养身调理 健脾开胃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