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栀的叶、花、果实及根均能入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功效。山桅子叶:用于跌打损伤。用鲜叶捣成糊状敷于患部,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其汁洗疳痔疗,散毒疮。常用鲜品30—120克。山栀子花:清肺、凉血。用花三朵与蜂蜜少许同煎服,治肺热咳嗽,吐黄痰。用花数片,焙干末吹鼻治鼻血不止。果实、根:治热性病虚烦不寐、黄鱼、淋病、目赤、咽痛、血痢、衄血、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等。常用量:干品6—12克或鲜品倍量。山桅果实为黄疸型肝炎要药,常与茵陈、大黄配伍。治扭挫伤,先将振子捣碎,研成粗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3—5天更换一次,肿胀明显者隔天换一次,骨折者不宜使用。凡用于止血,须将根子碾碎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即可使用,称焦根子。
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性味归经】:苦,寒。
①《本经》: "味苦,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 "苦酸,寒。"
入心、肝、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胃、肝、胆、三焦、胞络六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外用:研未调敷。
【用药忌宜】: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别 名】:木丹(《本经》)、鲜支(《上林赋》)、HAO桃(《广雅》)、卮子(《汉书》孟康注)、支子(《本草经集注》)、越桃(《别录》)、山栀子(《药性论》)、枝子(《唐本草》)、小卮子(《本草原始》)、黄鸡子(《广西中药志》)、黄荑子(《闽东本草》)、黄栀子(《江苏药材志》)
【处方名】:山栀、山栀子、栀子、枝子、支子、生栀子、生山栀、山栀仁、山栀子仁、炒栀子、炒山栀、焦栀、焦栀子、焦山栀、姜栀子、黑栀子、黑山栀、栀子炭等
处方中写栀子、枝子、支子、山栀、山栀子均指生栀子。为原药材去杂质碾碎生用入药者。
炒栀子为净栀子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入药者。
姜栀子为净栀子用姜汁拌匀,吸干后再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入药者。
黑栀子又称栀子炭。为净栀子用武火炒至黑褐色,存性,喷洒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入药者。
蕉栀子为净栀子用大火炒到焦糊色入药者。
【商品名】:栀子、山栀、山栀子、红栀子、黄栀子,以个小而饱满、干燥、色红黄、完整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果实叫山栀子,供药用,其根(栀子花根)、叶(栀子叶)、花(栀子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资源分布】: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台湾等地。药材主产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河南等地亦产。
【采收与储藏】:10月间果实成熟果皮呈黄色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亦可将果实放入沸水(略加明矾)中烫,或放入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拉丁名】:药材Fructus Gardeniae原植物 Gardenia jasminoidesEllis
【炮制方法】:
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考 证】:出自《本草图经》:"栀子,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芳,俗说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人深红,九月采实暴干。……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挑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