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川贝 介绍

介绍摘要

川贝是一种百合科、贝母属的植物,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为“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产于中国四川、西藏、青海、甘肃等地。松贝的最大形态特征就是“怀中抱月”。怀中抱月的特点:此药材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

原植物

多年生草本,高15~25厘米。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鳞茎球形或圆锥形。茎直立,无毛,绿色或暗紫色。叶除最下部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无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6~6.5cm,宽3~7mm,先端急尖。花单生于茎顶;深紫色,略有黄褐色小方格,有叶状苞片1,花被片6,长2.5~2.7cm,外轮3片近长圆形,宽6~9mm,内轮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10~13mm,蜜腺窝不很明显;雄蕊6,花药近基着,花丝有时密被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外展,长0.5~1(~1.5)mm。蒴果长圆形,具6棱,棱上有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
四川若尔盖、小金县、南川等县有少量栽培。
别名:卷叶贝母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变化较大。鳞茎卵圆形。叶通常对生, 少数在中部兼有互生或轮生,
先端不卷曲或稍卷曲。花单生茎顶,紫红色,有浅绿色的小方格斑纹,方格斑纹的多少,也有很大变化,有的花的色泽可以从紫色逐渐过渡到淡黄绿色,具紫色斑纹;叶状苞片3,先端稍卷曲;花被片6,长3~4cm,外轮3片宽1~1.4cm,内轮3片宽可达1.8cm, 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柱头裂片长3~5mm。蒴果棱上具宽1~1.5mm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
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区。
别名:岷贝
多年生草本,高20~30(~45)cm。鳞茎圆锥形。茎最下部的2片叶通常对生,向上渐为互生;叶线形,长3.5~7.5cm,宽3~4mm,先端通常不卷曲。单花顶生,稀为2花,浅黄色,有黑紫色斑点;叶状苞片1,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被片6,长2~3cm,蜜腺窝不明显;雄蕊6,花丝除顶端外密被乳头状突起;柱头裂片通常很短,长不到1mm,极少达2mm。蒴果棱上具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2800~4400m的灌木丛中或草地上。
分布于甘肃、四川和青海等省。
别名:炉贝、德氏贝母、阿皮卡(西藏)、雪山贝(云南)。
多年生草本,高20~30(~40)cm。鳞茎长卵形。叶互生,较紧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1/3处,叶片窄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不卷曲。单花顶生,浅黄色, 具红褐色斑点;外轮花被片长3.2~4.5cm,宽1.2~1.5cm,内轮花被片比外轮的稍长而宽;雄蕊6; 柱头裂片长约1mm。蒴果棱上的翅宽约1mm,缩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3000~4700m的流砂滩上的岩石缝隙中。
分布于四川、云南、青海和西藏等省区。
太白贝
太白贝母,多年生草本,高30~50cm。花黄绿色,无方格斑,花被片先端边缘有紫色斑带,叶关苞片不卷曲。鳞茎扁卵圆形或圆锥形,直径0.6~1.2cm,高4~8mm。表面白色,较光滑。外层两枚鳞叶近等大,顶端开裂,底部平整。味苦。
瓦布贝
你见过如大蒜般大的贝母吗?它就是阿坝州特产药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蒜贝”的瓦布贝母。该品种由中国著名贝母专家唐心耀(原四川医学院药学系教授)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茂县瓦钵梁子发现并命名,经检测,其药用有效成分与药典收载的川贝母其它品种十分接近,且有的生化指标大大高于其它品种。随后,经过科研人员长期研究,野生驯化栽培试验获得成功,并在茂县等地开展栽培示范与推广。
2009年8月,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专家专题审查,确定把瓦布贝母作为川贝母的新植物种来源收载进2010年新版《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