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麻婆豆腐是中国豆腐菜肴中最富地方风味特色菜之一,已成为风靡世界的川菜名肴。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1909年成都通俗报社出版的《成都通览》(清·傅崇矩著)
已将此店及“陈麻婆之豆腐”,列入与包席馆正兴园、钟汤圆等店齐名的22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清末诗人冯家吉《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麻婆豆腐由于名声卓著,已流传全国,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但仍以四川陈氏麻婆豆腐为正宗。
此菜的特色是以“烧”法烹之,在雪白细嫩的豆腐上、点缀着棕红色的牛肉末和油绿的青蒜苗,外围一圈透亮的红油,如玉镶琥珀,具有麻、辣、烫、嫩、酥、香、鲜的独特风味。
据说陈兴盛饭铺的左邻右舍分别是一家豆腐店和一家肉店。陈记饭铺用的豆腐和肉都是直接取自这两家。有了如此便利的原料支援,陈记饭铺自然在挣钱方面就更加得心应手了。而陈氏豆腐很快便名播遐尔,求食者趋之若鹜,文人骚客常会于此。估计陈刘氏的老公,陈兴盛饭铺的老板经常会“数钱数到手软”。看来这陈刘氏也是极有帮夫运的女子。
陈记饭铺的生意好,陈刘氏的厨艺好。不过有一点是稍微有些遗憾的,那就是陈刘氏缺少“豆腐西施”的娇好容貌 -- 因为陈刘氏脸上有几颗麻子。八卦地遐想一下:这陈刘氏虽然脸上有些麻子,但也许是一个略有风姿的女子。又烧的一手好菜,又有旺夫宜夫的运道。常来常往的熟客中,也许不乏一些好逑者。呵呵。只可惜陈刘氏已是有夫之人,而且脸上又有麻子。于是好逑者便“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了。更也许会有那么一两个求之不得者会生出些许又爱又恨的酸葡萄心理。于是就暗地里称这位“烧豆腐西施”为“陈麻婆”。由着这个称谓,后来陈兴盛饭铺索性真的便改了名字叫“陈麻婆豆腐饭铺”。结果名气更胜,生意更好。陈麻婆豆腐慢慢成为成都著名的菜肴。这便是麻婆豆腐由来的传闻。
除了陈刘氏被称为“陈麻婆”,以及陈记饭铺改名,再以及陈麻婆豆腐因此闻名是公认地事实以外,其他的部分都是按照现在惯常的历史戏说套路演绎出来的。不能完全做数。陈刘氏是否真的是“烧豆腐西施”,是否真的有麻子,这些很难一一考证。不过即使是真实地,又有谁关心呢?麻婆豆腐好吃,这才是最重要的。山闻野史俾文杂记本就是绝好的下酒谈资。演绎出什么陈麻婆艳史,情录之类的故事,那是庸俗的导演编剧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