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文蛤 介绍

介绍摘要

文蛤(拼音:wén-gé)又称为蛤蜊(g嗄-lí),别名华哥,另有称谓为丽文蛤、蚶仔(hān-zǎi)、粉蛲(fěn-náo),白仔,是属于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的贝类,是重要的食用贝类之一。壳呈圆形略呈三角形,内面为瓷白色。原产地为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大陆、台湾沿岸也有分布。台湾西南沿海的沙岸有养殖文蛤。多栖息于浅海的沙泥底,喜欢生活在有淡水注入的河水湿地与潮间带等地区。

成贝养成

各地文蛤养殖方式是:区域固定,一养到底,一般放养壳长1。5cm—2。5cm的文蛤苗,养殖2—4年收获。这种养殖方法生产周期长,风险大,也不能适应文蛤不同生长期对环境的不同要求。为此,应改"一养到底"为"三级放养":即在中潮区的中部建小苗育种场,放养壳长1。5cm的贝苗,当年可长至3cm此为第一级放养;在中潮区下部建大苗育种场,放养壳长3cm的苗种,当年长至壳长4。5cm左右,此为第二级放养;在低潮区建成贝养殖场,放养壳长 4。5cm 的大苗,当年可养到壳长 6cm 以上的成贝,此为第三级放养。这三级分别由三个养殖场承担,实行专业化管理,流水养殖,都能做到当年放养当年受益。
文蛤的全人工育苗技术在我国已有新的突破,但至今工厂化育苗尚未形成生产能力。靠工厂化育苗提供大量商品文蛤苗种尚有困难。苗种来源主要依靠采捕自然苗或半人工采苗。以拦网与耙滩相结合的文蛤半人工采苗既简便,又易操作,成本又低,这一采苗方法是可行的,值得推广。进行文蛤半人工采苗时,文蛤产卵盛期的时间和场地选择尤为重要。据调查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下旬是渤海湾南岸文蛤产卵盛期。每隔 2-3 天对文蛤亲贝性腺发育进行连续观察,再利用浮游生物网进行海上拖网调查,每隔3—5天利用浮游生物网拖网一次,一旦发现海上大量文蛤浮游幼虫出现,应立即进行拦网与耙滩的文蛤半人工采苗。 文蛤人工育苗所用的亲贝主要来源于自然海区。一般通过人工强化培育亲贝的肥满度和性腺发育情况都比海区亲贝好得多。在文蛤自然繁殖季节前,到海区选择壳表新鲜,无损,活力强,性腺发育较好的3-4龄文蛤,放置亲贝暂养池进行强化促熟培养。亲贝强化促熟培养管理要求是:海水比重1.018-1.020,pH值8.3,溶解氧不低于6.8mg/L,温度控制在26℃,每天彻底换水一次,并冲洗底质,去除排泄物,换水后投喂饵料,饵料生物量不低于50万个藻细胞/L水体,选用的饵料生物最好是海区的油泥或人工培养的底栖硅藻。连续充气培养。定期观察亲贝性腺发育情况,掌握好育苗的时间。 采用人工促熟,可以使亲贝比海区提早成熟近2个月或更早,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控制亲贝成熟时间。催产宜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进行。最有效的方法是以物理与化学刺激相结合进行人工诱导,文蛤人工诱导的最佳方法为:阴干(3-10小时),流水刺激(2-3 小时), 0。15-0.30‰氨海水(以市场上出售的 25%-28%分析纯氨水作为100%加过滤海水配制到所需要的浓度)浸泡20—30分钟,升温(3-5℃),亲贝的排放率可达到50%以上。发现壳频繁开启,再放入高于原水温3—4℃升温水中,在短时间内能集中获得大量成熟卵。亲贝先后开始出现排放,排放时,雄贝出水管喷射出烟雾状浅黄色的精液,很快使水体变得混浊。雌贝从出水管排放出乳白色的卵粒或卵块,沉淀于水底。在光学显微镜下,成熟的卵圆形或椭圆形,精子游动活泼。
文蛤育苗正值夏季,水温较高,敌害生物的防除和疾病的防治尤为重要。育苗用水须以黑暗沉淀,沙滤,紫外杀菌等方法处理,或用(5-10)×10-6浓度的漂白粉处理。培育过程中用EDTA来螯合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以0。5mg/L的土霉素防治病害,可抑制幼苗的大量繁殖,利于幼虫发育生长。因此在幼虫,稚贝培育期间,每天投1—2g/m3(氯霉素,新诺明,呋喃唑酮,土霉素)的抗菌素抑制细菌繁殖是必要的。当稚贝壳面附有聚缩虫时,投2—4g/m3呋喃唑酮控制聚缩虫的繁殖,效果较好。往饵料池内泼洒4—6g/m3青霉素,链霉素也能取得良好的防病效果。
引起文蛤死亡的主要原因
①、密度过高、繁殖后个体瘦弱是导致文蛤死亡的原因之一。据检测,繁殖盛期前文蛤的软体部丰满,肥满度达15-25%,而繁殖盛期过后立即消瘦,肥满度降为4-12%,这种文蛤当环境因子突然改变时很容易死亡。
②、高温、暴雨、低气压是产生文蛤死亡的重要气象因素,烈日暴晒后的雷阵雨对文蛤极为有害,连续的暴雨会使江河口的海水比重会迅速下降到1.003以下。
③、高温期死亡文蛤腐败,相互感染,引起周围文蛤的大批死亡。
④、寄生虫病,塘内水质,底质遭受污染,底质遭受污染,底质污泥量过高等。
亲蛤催产排放后,应尽快使卵子脱离高浓度精液的水层。使每个卵子周围能有1—3个精子,以保证单精受精,选留沉淀较快的进行孵化。孵化用水要清洁,在水温为24℃,比重1。018,pH8。1的环境条件下,经8小时静水孵化,进入原肠期,逐渐上浮水中。胚胎上浮后,及时吸取上浮早且发育较为一致的幼体稀释后继续培育。当胚胎发育到 D 形幼虫阶段时,进行浮游幼虫择优培育。选留浮游活泼,壳缘圆滑,绞合部平直,生长一致的幼虫按一定的密度移入幼虫培养池进行培育。幼虫培育期间,每天观察幼虫的浮游,摄食和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如沉底等情况及时分析解决,没有培养前途的一律弃去。根据幼虫浮游期短(5—8d),变态速度快等特点,经过选留的D形幼虫移入培育池中培育密度选择在8-l0个/mL较为合适。幼虫培育期间可以采用微量充气使幼虫分散均匀,提高水中溶氧含量等。文蛤幼苗对海水盐度具有较广的适应性,对低盐度海水的忍耐性很强。但文蛤幼苗对淡水的忍耐力很弱,因此要尽可能避免文蛤幼苗与淡水的直接接触。 幼虫进入变态期时应及时移入幼苗培育池继续培育。当文蛤幼虫壳长长到约150μm时,就要注意幼虫是否已形成初生的棒状足。幼体完全变态根据以下三点:①面盘完全消失;②足部形成;⑧鳃形成,鳃丝开始转动。发现少量壳顶后期幼虫面盘萎缩或消失,及时将其移入幼苗培养池继续培育。由于刚变态幼虫,下潜8-l0 d(进入稚贝期)后,开始大量分泌粘液,苗体因粘液造成壳表面粘附脏物,处理不好会影响稚贝生长和成活,甚至大量死亡。当幼体发育到稚贝期时,应及时投放处理好的细砂,砂厚为0。5-1。5cm,以满足幼虫进入稚贝期的生长环境,并用多次倒池来加快附着。每天换水的同时用3。8l cm潜水泵冲洗,脏物随着虹吸管换水排除池外,稚贝培育密度应选择50-100个/cm2较为适宜。 幼体培育期间,饵科及适宜的饵料投喂量也是关键的一环。当D形幼虫消化道完全形成后,应及时投喂饵料,每天换水后投饵。文蛤苗较其它品种的投喂量低,是因为文蛤育苗时处于高温季节,水质易坏,另外文蛤幼虫浮游期短仅 6-8 天,相对需饵量少。前期幼虫投喂数量控制在10万个细胞/ml水体,后期应增加到20万个细胞左右/ml,以免残余饵料引起水质变环而影响幼虫的成活及变态。文蛤幼虫对饵料没有生物选择性,只对饵料的大小具有选择。要求选用金藻,牟氏角毛藻,扁藻等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能正常生长繁殖,又比较容易培养的单细胞藻类作饵料。混合投喂对稚贝的饲育效果优于单独投喂。
桡虫病
(1)病原体:桡足类,属桡足亚纲、剑水蚤目。
(2)主要症状:大量的桡足类寄生于文蛤的外套腔中,钩于寄主的外套组织、鳃、唇办、肉足及内脏囊器官上,使其遭受机械损伤,为病菌的感染提供了通道。同时吸取寄主的营养,当其大量寄生时,使文蛤瘦弱,体质下降,引起疾病的暴发与流行。
吸虫寄生病
(1)病原体:吸虫,属牛首科,但属种未定,其分类地位、生活史及流行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2)主要症状:闭壳肌无力、壳松,体液外流;软体部粉红或桔红色,足前端尤为明显外套膜贴于壳上,并有白色花斑;内脏区域呈黄色,肝胰脏由原来的褐色或黑褐色变为土黄色;整个内脏腐烂肠壁由肉色透明变为浅黄色;并腐烂。严重的个体整个内脏团充满许多肉眼可见的包蚴。患蛤鳃腔扩大,鳃丝排列不规则,部分上皮细胞膨大脱落,鳃丝近腔端嗜碱性颗粒增多;足部肌肉结构疏松,部分肌纤维断裂并胶化,未见吸虫感染;外套膜上皮层脱落松散,细胞水肿,结缔组织溶解;消化道内未见吸虫寄生,但部分结缔组织有大量吸虫吸附;消化盲囊吸收细胞,肠外套膜各处的糖类及黏液细胞含量增多。
溶藻弧菌病
(1)病原体:溶藻弧菌。此菌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TCBS琼脂平板上形成黄色大菌落,发酵葡萄糖不产气,精氨酸—碱反应阴性,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阳性,在无盐蛋白胨水中不能生长,在43℃下能正常繁殖。
(2)主要症状:此菌侵袭文蛤肠上皮和肝组织,造成上皮细胞核变形,被挤向一边,线粒体内嵴模糊,部分上皮细胞微绒毛的结构被严重破坏,细菌周围的组织被腐蚀成为空斑。溶藻弧菌引起肠道传染病,潜伏期为3天—4天,然后暴发,病蛤肠道腐烂而死亡。此病引起文蛤死亡的速度很快,发病一周后的死亡率达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