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文蛤 介绍

介绍摘要

文蛤(拼音:wén-gé)又称为蛤蜊(g嗄-lí),别名华哥,另有称谓为丽文蛤、蚶仔(hān-zǎi)、粉蛲(fěn-náo),白仔,是属于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的贝类,是重要的食用贝类之一。壳呈圆形略呈三角形,内面为瓷白色。原产地为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大陆、台湾沿岸也有分布。台湾西南沿海的沙岸有养殖文蛤。多栖息于浅海的沙泥底,喜欢生活在有淡水注入的河水湿地与潮间带等地区。

形状特征

潮间带文蛤的群体组成主要是当年贝、1龄贝和2龄贝.其中又以壳长10mm以下的稚、幼贝为主要群体。文蛤在潮间带多分布于中、低潮区,而且随着潮区往下推移,分布个体有增大的趋势。文蛤多发生于潮间带,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往潮下带移动。文蛤的移动可分为长距离主动移动、短距离主动移动和被动移动。
滩涂贝类养殖环境的研究主要包括养殖环境中的微生物、底栖动物、底质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等。本文选取江苏如东滩涂文蛤产地为主要研究区域,于2010年通过4季现场调查、检测分析和数据处理,对研究区域表层水体、沉积物和文蛤体内微生物和石油烃(TPHs)等主要环境因子的含量、分布特征、来源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污染评价,同时深入分析了文蛤质量受环境质量影响程度以及与环境中各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对更好的进行滩涂贝类产地环境监测以及进一步提高文蛤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滩涂贝类的健康、可持续养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表层水体中、沉积物中和文蛤体内细菌总数的全年变化范围分别在1.0×102cells/ml~1.65×105cells/ml、1.0×102cells/g~4.51×105cells/g、1.40×102cells/g~1.00×107cells/g。表层海水、沉积物、文蛤中总大肠菌群数变化范围分别在ND~9.3×102cells/L、ND~2.3cells/g、ND~73.64cells/g之间,总大肠菌群数在表层海水中四个季节的数量变化差异不大,各站位在每个季节未表现出明显的特征以及规律性。沉积物和文蛤体内各站位间的大肠菌群数量差异不大。 (2)调查区域表层海水中冬、春、夏和秋季石油烃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33 mg/L、0.029 mg/L、0.053 mg/L、0.054 mg/L。其中秋季平均含量达到最高,而春季月份则最低,变化幅度却最大。全年均出现轻度污染以上等级的站位,夏季和秋季石油污染程度较冬季和春季略有增加。沉积物中冬、春、夏和秋季石油烃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2.92mg/kg、12.85mg/kg、257.89mg/kg和31.94 mg/kg。其中夏季平均值最高,春季的平均值最低。文蛤体内石油烃含量冬、春、夏和秋季石油烃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28mg/kg、21.87mg/kg、7.61mg/kg和6.01 mg/kg。评价结果表明,冬季、春季和夏季均出现有站位受到重度污染的现象,而秋季仅有部分站位受到轻度污染。 (3)文蛤体内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与水体中以及沉积物中的均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细菌总数相关系数的季节顺序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大肠菌群在文蛤体内和水体中夏季呈极显著相关,冬季和秋季显著相关,春季相关性不显著。文蛤体内与沉积物中细菌总数,冬季相关性显著,秋、春、夏季相关性均不显著。文蛤体内与沉积物中大肠菌群在夏季呈显著正相关,其他季节相关性不显著。文蛤体内细菌总数与环境中细菌总数的相关程度低于大肠菌群,表明环境中大肠菌群是反映贝类质量的重要指标。 (4)文蛤体内TPHs含量与表层水体中的TPHs在冬季、春季和夏季相关性显著,但秋季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文蛤体内TPHs与沉积物中TPHs在冬季、秋季和春季均表现出显著相关,但夏季相关性不显著,相关性大小顺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文蛤体内TPHs与沉积物中TPHs的相关性程度要稍高于文蛤体内TPHs与表层水体中TPHs的相关性,表明文蛤体内TPHs含量受沉积物中TPHs含量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