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文蛤 介绍

介绍摘要

文蛤(拼音:wén-gé)又称为蛤蜊(g嗄-lí),别名华哥,另有称谓为丽文蛤、蚶仔(hān-zǎi)、粉蛲(fěn-náo),白仔,是属于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的贝类,是重要的食用贝类之一。壳呈圆形略呈三角形,内面为瓷白色。原产地为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大陆、台湾沿岸也有分布。台湾西南沿海的沙岸有养殖文蛤。多栖息于浅海的沙泥底,喜欢生活在有淡水注入的河水湿地与潮间带等地区。

生活习性

文蛤具有随水质因子变动或生长习性由中潮区向低潮区下带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即在生长过程中除能借助其斧足移动外,还可以通过分泌明胶质带而随潮流移动。移动发生的季节,主要是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下旬这两个阶段的大潮期的涨潮初期和退潮末期,尤以5—6月最盛。潮流停止后,移动即终止,文蛤潜入滩中,透明带消失。
文蛤雌雄异体,无性变现象,一般二年性成熟,性比1:1,成熟的性腺包围在内脏块周围并延伸至足的基部在繁殖季节用肉眼观察性腺时可分辨雌雄,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淡黄色。两性在外形上无第二性征。卵沉性,圆球形,卵径为 72-90μm,初级卵膜外有一层胶质膜,称次级卵膜。精子头部一边稍凹,呈狭茧形,长约3μm。在4月份性腺未成熟之前和10月份繁殖期后性腺消退时,文蛤雌雄难以辨认,解剖性腺看不到卵子和精子的占 90%以上。文蛤怀卵量和产卵量与个体大小及外部条件有密切关系,据解剖测定一般3,4龄文蛤怀卵量为40-200万粒,排放量为 20-40 万粒。成熟的文蛤一年繁殖一次,但文蛤的生殖细胞是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在海水中受精孵化,变态生长。
就全国来说,文蛤繁殖期为3—9月,但海况与气候因子变化会影响文蛤繁殖期的提前或推迟。一般来说,南方早于北方,全国文蛤繁殖期:广西5—7月,福建,江苏6—7月,辽宁,山东7—8月(青岛5—9月)。文蛤繁殖水温24—25。5℃,最佳水温25℃。
生长规律
最适宜文蛤生长的海水温度约为15-30℃,春天水温达到11℃以上时开始生长,冬天水温降至10℃以下停止生长,浙南地区文蛤生长最快的时间是4-6月和9-11月,12月至翌年2月生长速度极慢。文蛤生长速度随个体大小而有明显差异,个体较小的文蛤,其壳长和体重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个体大的文蛤。虾塘养殖文蛤较理想水位是控制滩面上水深30-50厘米,此外塘内的饵料丰富与否,底质的优劣都是影响文蛤的生长速度的重要因素。养殖期间,文蛤除了因密度太大或其他原因必须移动外、尽量少移动。一旦移动后,文蛤的生长将受到很大影响。
适养苗种的培育
文蛤适养苗种就是将0.5-1.0毫米大小的文蛤幼苗分阶段培育成50-70颗/500g适苗种。第一阶段将0.5-1.0毫米的幼苗培育成0.8-1.5厘米的小苗,筛取后,再均匀分散,培育成3厘米左右的适用中苗,培育池滩面上水深15-30厘米,以利底栖硅藻能较快地繁生,水位随水温升高而适当加高,比重保持在1.010-1.017,池水以略带硅藻的暗褐色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