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龙眼 介绍

介绍摘要

龙眼(学名:Dimocarpus longan Lour.),又称桂圆,益智。莆田当地百姓称为三尺农味;常绿乔木,高通常10余米;小枝粗壮,被微柔毛,散生苍白色皮孔。叶连柄长15-30厘米或更长;小叶4-5对,薄革质,长圆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两侧常不对称;小叶柄长通常不超过5毫米。

病虫防治综合措施

应用农业技术措施,结合病虫发生的特点进行防治,是综合防治的基础。由于结合栽培管理进行,只要能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比较经济,还具有预防意义。
主要措施是:①选用抗病或耐病虫的优良品种,培育无病种苗,种植无病健壮苗木;②创造有利于龙眼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发生和发展的生态条件;③建园时选在最适栽区种植,则植株生长健壮。要避免选土质劣、地势差以及气温不适宜的地方种植。不能在气温过低、阳光西照厉害、高岗瘦瘠地或地下水位高、经常积水的地方建园;④要实行品种区域化,同一果园或小区,不要安排熟期不一的品种,因为物候期不同会增加病虫发生的机会,⑤合理栽植,过密会互相荫蔽,通风透光差,容易引起病虫发生。
用生物防治作为防治龙眼害虫的手段取得不少成绩,其中,最系统和最成功的就是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平腹小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旋小蜂科Eupelmidae,是荔枝蝽卵期重要的寄生蜂。20世纪60年代初,蒲蛰龙等首创了利用蓖麻蚕卵(后改用柞蚕卵)作为中间寄主大量繁殖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在4~5月份荔蝽产卵期间将人工饲养的平腹小蜂释放田间,以补充自然种群数量,可有效地提高平腹小蜂的寄生率,及时将荔蝽消灭在卵期。实践证明,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的效果显著,卵寄生率一般可达90%,可以持续有效地控制荔枝蝽的为害,有利于保护有益天敌和授粉昆虫,对于保护环境、发展无公寓水果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龙眼“鬼帚病”,又称秃枝病、丛枝病、扫帚病等。
主要症状:
病株幼梢受害后幼枝变狭、弯曲、叶缘卷曲,不能展开,叶色淡绿。严重时整个叶片呈细长带状,成叶卷曲皱缩,叶尖向下卷曲,叶缘向背卷弯,叶面凹凸不平,呈波状,叶脉成淡黄绿色,脉间叶肉出现不定形的黄绿色斑纹,小叶柄通常扁化变宽。病叶有时成各种畸形,易脱落。有时在同一枝梢上,可见到春秋梢明显畸形,而夏梢却正常,病梢的叶片干枯脱落后变成秃枝,有时也出现新梢丛生,节间短缩,呈扫帚状。受害花穗节间缩短,成丛生或簇生状花穗,无法正常结果。
防治方法:
此病由病毒引起,可通过嫁接或虫害传染。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可能采用严格检疫,严禁从有病母株上接穗,选用抗病母株,培育无病苗木,加强栽培管理,及时防治虫害管理措施,以控制病势扩展。
龙眼虫害有椿象。
主要症状:
若虫和成虫为害嫩芽、枝梢、花穗和幼果,导致落花落果,大批发生时严重影响产量。5-7月若虫发生数量最多,以吸器吸食树汁。被害叶片上呈褐红色的细条或斑点,被害果实上呈褐色斑点。受害后使树梢干枯、小花和花穗脱落。
防治方法:
可用药剂防治。用敌百虫800-1000倍液,在3月间向在新梢上进行交尾活动的越冬成虫喷洒,或在4-5月低龄若虫发生盛期时喷药。一般每株喷药7-10公斤,严重时可喷2次,间隔5-7天,也可人工捕杀成虫。在冬季低温时,振动树枝,越冬成虫坠地后,集中烧毁,也可利用平腹小蜂、荔蝽卵跳小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很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