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胃痛 功效

功效

胃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大致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历代医家对胃痛的辨治阐述较多,经验颇丰。如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大、小承气汤,附子粳米汤,芍药甘草汤,吴茱萸汤,黄芪建中汤等皆为后世用治胃痛的常用有效方;李东垣·《兰室秘藏》论其病理,则谓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而致;其用药之法,益脾胃之气多用人参、黄芪、炙甘草,温中多用益智仁、吴茱萸、白豆蔻,理气多用木香、青皮、陈皮、厚朴、荜澄茄,和胃多用麦芽曲、法半夏、陈皮,和血多用当归、桃仁、红花,汪涵镦·《笔花医镜》则多以寒热虚实辨治;
用药用补泻温凉,各有“主将”、“次将”,如其补胃猛将为白术、黄芪、大枣,次将为扁豆、山药、炙甘草桂圆肉,温胃猛将为干姜、良将、益智仁、肉豆蔻、草果、丁香、木香、胡椒,次将为霍香、砂仁、白豆蔻、半夏、煨姜、厚朴、川椒;顾靖远·《顾氏医镜》对肝胃不和者,以芍药甘草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气滞者用四磨汤,血瘀者用失笑散,食滞者用保和丸,热症用黄芩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唐容川·《血症轮》对瘀血滞于中焦,胀满刺痛者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高鼓峰·《医宗己任篇》对胃脘痛属阴虚、烦热口渴者,用逍遥散加生地、丹皮、山栀子等等,不胜枚举。
胃痛的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至为密切,其病因多为情志失和,饮食不节,精神紧张及疲劳等;久则气郁化火,寒热挟杂,或气病及血,渐至脾胃阳虚或肝胃阴虚,挟痰、挟瘀、挟滞。脾胃纳化功能障碍,气血运行受阻是其基本病机,即所谓“不通则痛”。
本病以胃脘疼痛为主要症状,常伴有脘腹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结或溏等脾胃症状及神疲乏力、面黄肌瘦、浮肿等全身症状,但临床上需与心痛、“真心痛”、腹痛相鉴别。心痛病位在胸中,以绞痛如割,痛彻胸背,伴有心悸、憋闷,有频死感,甚者有“真心痛”,每每“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甚至危殆立待,腹痛则包括胁腹、大腹、少腹等部位的疼痛。
治疗多采用通法,使气血调畅,纳化复常,“通则不痛”。但因辨识缓急、寒热、虚实、气血分别施治。具体为:
寒凝气滞
症状:胃痛暴作,疼痛剧,畏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弦紧或弦迟。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
饮食积滞
症状: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较舒,不思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导行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肝郁气滞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善太息,每因烦恼郁怒而痛作,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瘀血阻络
症状:胃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拒按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失笑散加味
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断,喜温喜按,得食痛减,时吐清水,纳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温阳益气建中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脾胃阴虚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治法:养胃益胃
方药:益胃汤合竹叶石膏汤
在临床上,胃痛虽表现为不同证候,但各证之间常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甚至互为因果,因此应当注意观察分析,抓住重点,有针对性的治疗,始能收到良效。胃痛的发生,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有关,因此在预防上特别应重视这两方面的调摄,调情志,慎饮食,防患于未然,既病之后,又应及早治疗,防止病情加剧或恶化,本病如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预后一般均较好。

相关频道: 胃痛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