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 笋锥螺
  • 分布区域
    台湾、福建以南沿海。潮间带[1]
  • 中文学名
    笋锥螺
  • 锥螺属
  • 动物界
  • 锥螺科[1]
  • 吸螺目
  • 软体动物门
  • 腹足纲
笋锥螺,Turritella terebra Linnaeus,俗名锥螺,锥螺科。中型个体,壳高81毫米,壳宽18毫米。贝壳细长,呈尖锥状。螺层约29层。壳顶尖细,易破损。缝合线显明,在螺层间骤然收缩、使螺层呈串珠状。螺旋鄙每层表面具有5-6条明显的螺肋,在体螺层约为们条,肋间具有细肋纹。生长线显著,近边缘处常形成皱襞。贝壳表面淡紫色,或黄褐色。壳口近圆形,内面具有与表面相同的沟纹。厣角质,圆形。

药用价值

【药 名】:笋锥螺
【来 源】:为锥螺科动物笋锥螺的干燥厣入药。
【功 效】:清肝明目。
【主 治】:用于肝热目赤肿痛、羞明、多眵多泪及目昏生翳等症。
【性味归经】:苦,寒。肝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一15克。
【别 名】:单螺、锥螺(《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本种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退潮后于沙滩上掘沙捕捉,捕后置沸水中烫死,将厣取出,晒干备用。
【拉丁名】:笋锥螺 Turritella terebra (Linnaeus).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中药化学成分】:贝壳含糖蛋白色素,aragonite 中含镁、锶、铁、铜、锰、钠等,并含大量碳酸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