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椰子 介绍

介绍摘要

椰子(学名:Cocos nucifera L. )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植株高大,乔木状,高15-30米,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叶柄粗壮,花序腋生,果卵球状或近球形,果腔含有胚乳(即“果肉”或种仁),胚和汁液(椰子水),花果期主要在秋季。椰子原产于亚洲东南部、印度尼西亚至太平洋群岛,中国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海南、台湾及云南南部热带地区均有栽培。

植物文化

西汉司马相如作《上林赋》时(公元前138年)写到“……留落胥余(一作“胥邪”),仁频并闾……”。“胥余”系“椰子”,“仁频”为“槟榔”,“并闾”指“棕榈”。《上林赋》是中国最早提及椰子的文献史料。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出征云南时,命令将士砍伐椰子树,称“不令小邦有些异物,多食动气也”。果如此,说明诸葛亮对椰子有误解。但可从一个侧面说明云南在三国时代就有椰子栽培。
晋代嵇含(公元304年)的《南方草木状》对椰子作了准确描述,苏东坡谪居海南儋耳(今儋州市),称椰子水为“美酒生林不待仪”,并赋诗称赞用椰子壳雕成的“椰子冠”。海南名人丘浚在《南溟奇甸赋》中称椰子“一物而十用其宜”。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椰子肉“甘,平;无毒”。“食之不饥,令人颜面悦泽”。椰子水“甘,温;无毒”。椰壳“能治梅毒筋骨痛。”
关于椰子的来历,在民间有个传说:相传林邑王与越王有怨,使刺客乘其醉,取其首,悬于树,化为椰子,其核犹有两眼,故俗谓之越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