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灰包蛋、包蛋等,是一种中国传统风味蛋制品。主要原材料是鸭蛋,口感鲜滑爽口,微咸,色香味均有独到之处。松花蛋不仅为国内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盛名。经过特殊的加工方式后,松花蛋会变得黝黑光亮,上面还有白色的花纹,闻一闻则有一种特殊的香气扑鼻而来,是人民群众喜欢的美食之一。

饮食文化

皮蛋可能是由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咸鸭蛋演化而来。明确记载皮蛋的,明孝宗十七年(1504)成书的,《竹屿山房杂部》。
今已成为民间常品,宴上常用,并有出口。过去,制皮蛋都加有一定量黄丹粉(氧化铅),铅含量过高有害于人体健康,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生产出低铅和无铅皮蛋。
微山湖牌松花皮蛋,据历史记载从明朝初年起拥有500多年的历史,同时也是松花蛋的重要产地。
微山湖皮蛋在传遍各地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镇上人金再兴开设了一家名为“久昌”的腌腊彩蛋号,生产的松花蛋有“湖彩”和“京彩”两种,尤以后者更具特色。“京彩”松花蛋又称“嫩皮蛋”。制作时,把选好的鸭蛋浸泡在用碱、盐、茶叶、桑木灰、密佗僧(一氧化铅)等配成料水中,20天左右后捞起,用干泥粉掺入卤水包好,再滚上砻糠即成。此蛋剥壳后,布满花纹,切开后分三圈不同的色彩,外圈墨黑结成晶状硬块,中圈略带黄色,较软,里圈呈金黄色,为熔糖状,称为“糖心蛋”。此种松花蛋不仅色佳,且爽口、清凉、无涩味、无辣味,实为下酒、过粥的佳肴,畅销周边的江浙沪各地,还远销东南亚。在离微山湖古镇颇近的现松陵镇八坼社区汤华村、黑龙村、友谊村等地保留着盛产松花蛋的传统。该区域离微山湖近,具有放养水禽和加工蛋品的传统,已有近百年历史。近些年来,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使老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几个村(包括松陵镇禽蛋市场)加工蛋品的户数达268户,2006年加工皮蛋超3亿枚,销往江苏、安徽、山西、山东、内蒙、东北三省等全国各地。
一说相传明代泰昌年间,江苏吴江县一家小茶馆,店主会做生意,所以买卖兴隆。由于人手少,店主在应酬客人时,随手将泡过的茶叶倒在炉灰中,说来也巧,店主还养了几只鸭子,爱在炉灰堆中下蛋,主人拾蛋时,难免有遗漏。一次,店主人在清除炉灰茶叶渣时,发现了不少鸭蛋,他以为不能吃了。谁知剥开一看,里面黝黑光亮,上面还有白色的花纹,闻一闻,一种特殊香味扑鼻而来;尝一尝,鲜滑爽口。这就是最初的皮蛋。后来,经过人们不断摸索改进,皮蛋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另一说松花皮蛋源于天津。民间口碑云:距今约二百年前,天津某乡村一富户,其子为其母造棺木一口,置于空宅以备后用,久之,母仍健在,遂命家人将石灰、草木灰撒入棺内以防潮湿,并将棺盖留有斗大空隙以通风。事毕则忘矣。次年,母逝,移棺入殓,见棺内草木灰中竟有鸡蛋百余枚。孝子盛怒,取出掷于地,此壳破裂而内已成深褐色透明结晶体,因之大惑。有好事者斗胆尝之,味鲜美,围观者亦以为奇,遂争相品尝,果如是。有见地者,事后效法,将鲜鸡蛋置入石灰、草木灰之中,亦然。由此,邻里仿效,称之为“变色蛋”。日久,此一原始工艺流传江浙一带,屡经改进,工艺日臻完善,变色蛋作为一种全新的食品,经善于经商的江浙人推入市场。故称之为“松花皮蛋”,有始于天津,成于江浙之说。
松花皮蛋究竟起源于哪里?近二十年来曾引起过争议,一说是江苏高邮,一说是湖北洪湖,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二十几年之前,是没有人和益阳争的,这除了毛主席是湖南人的原因外,主要是计划经济时期,益阳的松花皮蛋被外交部直接指定为国宴产品,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益阳的松花皮蛋,追源索头,可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当年朱元璋起义时,就派陈友谅来洞庭湖一带大量收集鸭子和鸭蛋,之所以大量收集鸭子,主要是打仗前给士兵改善伙食,暗喻杀“元靼子”之意,而鸭蛋则是顺带的军用食品,收得多了,为了保鲜,于是,便采取了鸭农提供的办法,把鸭蛋用盐,石灰和茶叶末淹制起来,自然,这种为保存而淹制的皮蛋并不是21世纪我们益阳人引以自豪的松花皮蛋,最初它的命名很乱,叫“灰滚蛋”、“盐灰蛋”和“凉蛋”,所谓灰滚蛋即取其外形,盐灰蛋是取其味,而凉蛋则可能是指其功效了。
不过,我想,那时的皮蛋可能并不好吃,甚至都还不如盐蛋,要不,这个技术怎么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因此,这以后的三百多年里,益阳并无大规模产皮蛋的记载,而这个淹制技术之所以保存下来,主要是因为保存的缘故,因它比盐蛋的保存期要长得多,但也就在这个因保存而保留下来的淹制技术,通过若干代和若干人的摸索和改进,到清朝中期时已经有一套高度完善松花皮蛋制造技术了,大码头水运经商文化崛起时,松花皮蛋应该是第一批运往汉口的定型商品蛋,据1964年焦艺谱氏编写的知识丛书《家禽和蛋》中介绍;“松花皮蛋成为商品,行销国内外已有两百年历史”。
但真正使益阳松花皮蛋登上产业高峰时,应该是民国初袁世凯死后的事情,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中国出现一盘散沙、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局面,那时期,益阳鲜味可口的松花皮蛋便成了最适应流动作战的军需食品,等于简易的食品罐头,因此,,这个时期是益阳松花皮蛋的生产顶峰时期。据史记载;“本世纪二十年代,益阳松花皮蛋成批销往武汉等全国各地及港、澳、东南亚,彼时年销六百多万枚。由于加工仔细,大小均匀,质量优异,别具一格,所以在东南亚各地享有很高声誉”。1930年,东西二门外二十四户皮蛋行联合组织成立“益阳市味蛋同业公会”,正式有规章制度,有规模的组织商品蛋生产,一直到解放前夕盛产不衰。
但益阳人对这段皮蛋产销繁荣时期却不大提及,大概有感皮蛋伴炸弹子弹的兵凶之嫌,益阳人是爱和平的。其实,益阳松花皮蛋充当军用罐头并非皮蛋的过错,在抗日战争时期,益阳皮蛋大批的运送重庆,虽是谋利,但益阳人冒着封锁的危险送皮蛋到抗日前线,蛋商还是深知亡国恨的。益阳人真正大做松花皮蛋书面文章,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那时,正值中美准备建交,秘密洽谈时期,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用松花皮蛋招待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基辛格对这晶莹透亮、且里面含有松花的皮蛋不解且发生兴趣,问周总理;“这玻璃蛋是什么造的?”周总理解释说;“这是通过一道中国的传统工艺加工的鸭蛋。”当基辛格听说就是普通的鸭蛋加工而成后,万分感慨;都说美国的科学先进,发明了玻璃纸玻璃袜玻璃杯,中国却做出了能吃的玻璃蛋,中美真应该相互交流学习。
益阳人深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益阳松花皮蛋开始在包装、广告以及文字宣传上做文章了,并且,率先在城市经济改革之前,就确立了一枚商标图案;一椭圆形,其间绘有一条气势磅礴的江水,江上白帆点点,两岸古塔竖立,整个图案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感觉。1981年,中国食品总公司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名特风味的肉禽蛋制品优质产品评比会上,“益阳牌”松花皮蛋荣获同类产品全国第一名,益阳松花皮蛋在实践操作中,已奠定了无与争锋的霸主地位。
但八十年代中期,城市经济进入市场经济时,益阳松花皮蛋的霸主地位却遭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冲击;一个是一份蓝田上市公司的报道,公开宣称;松花皮蛋的发明和正宗应该是湖北人,因这里自古野鸭成群,还不知是何朝代,有人发现野鸭把蛋生在了盐碱地里,久之,这些蛋不但未能孵出小鸭来,而且,变成了鲜味可口的盐碱蛋,于是,湖北人便发明了松花皮蛋。
之后,又见到另一篇报道,说皮蛋的正宗发明人应该是江苏高邮人,说是在数百年前,江苏一个开茶馆的老头养鸭卖茶,那些鸭子经常把蛋生在角落的灶灰上面,而老头也把茶叶末倒在灰里面。于是,茶叶末加灶灰,便使鸭蛋变成了皮蛋。以后,老头再加改进,加进盐和其他的用料,便成了我们所谓的松花皮蛋。
对于这两种说法,益阳制蛋人很冷静很理性的采用了第二种,即巧合加人工的发明办法,否定前一种说法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人类自以为聪明,低估了鸭子的智慧,鸭不会把蛋生在盐碱地里做皮蛋。其实,后一种说法也低估了鸭子的智慧。但注重实际的益阳人为和气生财,主动放弃了松花皮蛋发明地的虚名之争,这又一次证明了益阳人是直接的现实主义者的说法。
但另一个冲击则让益阳制蛋人经受不起了,那就是对益阳松花皮蛋含铅量过高的化验报告,该报告不但列出了松花皮蛋的含铅量,而且还分析了铅对人体健康的一系列危害,甚至还是引发癌症的诱因,这篇报道,不亚于是对益阳制蛋人的致命一击,畅销几百年的益阳松花皮蛋在一个时期就象霜打的茄子一样迅速畏缩下来,市场上的皮蛋不但价格低于盐蛋,甚至比鸭蛋都低。
但益阳终究是有几百年制松花皮蛋历史的巨人,不久之后,便又重新站立起来,并且,这次重新振作进行了老酒装新瓶的包装,除了各种包装闪亮打扮外,最显眼的就是“无铅”两个字了,全称念起来有点拗口:“益阳牌、无铅松花皮蛋”。
至2014年,益阳牌、无铅松花皮蛋可在国内许多超市里都能见到,但其销量却远不如从前,这除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外,由于社会的前进,对其传统文化的更替取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枚小小的鸭蛋,被益阳人打造出了几百年的松花皮蛋文化,它的使命也可说是功德圆满了。
皮蛋,是宴席席上的一道好菜,它的制作并不难,如今各地都能生产。但它却是宜春的特产。
宜春皮蛋制作的起因,说来话长——
宜春这个地方,气候宜人,水源充足,以前养鸭的农户很多,经常有农户将一担一担的鸭蛋挑到集镇上去卖,生意做得很大,当地人叫他们叫“鸭婆佬”。
鸭蛋当地人销得很少,“鸭婆佬”主要是将蛋送到集镇上卖给蛋主,由蛋主水运到外地推销。那时,从宜春城往西走十五公里就是当时鸭蛋生意比较兴隆的西村,而西村做蛋生意最大的店,要数“杨记蛋庄”。
“杨记蛋庄”的老板善于经营,加上他收蛋公道,农户都愿意将蛋送给他,外商也都到他这里进货。生意做大了,有时现金周转不过来,蛋庄采用了大商行的做法,由蛋庄出钱票,客商、“鸭婆佬”到时候可以凭钱票兑取现金,并按时付利息。于是,生意愈做愈活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想不到兴隆一时的“杨记蛋庄”却突然飞来了横祸——
这年九月的一天,西村举行庙会。西村街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四处的“鸭婆佬”,挑着满箩担白花花的鸭蛋(每担六百个),来到集上,把个“杨记蛋庄”挤得水泄不通。杨老板全店人加上一家老小,应接不暇,从早忙到日头当顶。好不容易将几百担鸭蛋收了下来,钱票也发出去不少。
一年一次的庙会,买卖玩乐,无所不有。赌博最盛行。不少“鸭婆佬”卖了鸭蛋,便云集到赌场去“发财”。其中有个财气不好的“鸭婆老”,连连失手,现金输光,两眼冒火,掏出钱票又押注。谁知赌场老板一手将钱票推开,要现金押宝,并骂开了:“乡巴佬还蒙在鼓里!他屁大个店一次进几百担蛋,刨光地皮也付不清钱。几张烂纸片当钱用?揩屁股还嫌小呢!”两下争吵起来,霎时风传满街:“‘杨记蛋庄’开空头支票罗!钱票没用了……”众“鸭婆佬”听了惊慌起来,一窝蜂拥进“杨记蛋庄”,嚷着要兑现金。杨老板招架不住,将全部现金凑齐付了几个人,又火速派伙计到兄弟家去借款救急,不巧兄弟又外出了。众债主见伙计空手回来,越发相信赌场的话,一场哄闹,把个蛋庄抢得精光。
杨老板含泪收拾残局,再也不做蛋生意了。从这以后,西村的鸭蛋也渐渐滞销,每逢当集,塞满街头巷尾的鸭蛋卖不出去,而几个投机外商却又乘机挑精拣肥,压低收价,“鸭婆佬”莫不叫苦。
一日,杨老板正打扫店面,有个和他要好的“鸭婆佬”张某,垂头丧气地挑着一担箩筐进来,叹息着说外地客商这阵子欺行霸市,讹诈乡民,要求杨老板重打锣鼓新开张。杨老板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只得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张某求情无效,便说自己要买茶枯饼回去,箩里还剩下的几十个蛋暂寄放在杨老板店里,下圩再来零卖。他将蛋放在墙角落的一个旧箩筐里,想想怕人损坏,又到屋后的松林里拗了几枝松针柏叶紧紧遮上,这才告辞而去。
油茶遍山的宜春百姓有个习惯,入冬多用茶子壳烧火取暖、熏肉,积灰沤肥。碰巧,杨老板家里茶壳灰无处盛了,老板娘看到厅堂角落里的旧箩筐,便顺手往里面倒下了两土箕。过了两日,天下大雨,几个客人又把雨水淋淋的雨伞往里面一放;谈话间,喝剩的茶水也往箩里一泼,谁也不知道箩筐里还有鸭蛋。
一场雨下了十多天,雨止天晴,张某才又挑一担鲜蛋来赶集。这天人都散了场,他六百个鲜蛋在箩筐里原封不动。这时他想起了老店主,又将蛋挑到杨老板店里寄存,忽然想起了上次寄放的蛋,往墙角里一看,箩筐还在;伸手一摸,粘糊糊的。端到亮处细看,满是灰,还好,蛋在里面。杨老板见状,感到过意不去,骂起老板娘来,而张某却不在意地笑笑,取出一个在箩筐上一敲,剥开壳一看,不禁惊奇地叫了起来:“哟,结了冻呢!”
杨老板也眯起眼睛仔细瞄瞄:蛋真的像层肉皮结起冻来了,上面还印有一片片像松针柏叶一样美丽的花纹呢!也笑道:“这不成了‘皮蛋’!”
“‘皮蛋’?能吃吗?”张某剥开一个放到口里品品,“哟,味道蛮好嘛!”杨老板也好奇地接过尝尝,啧啧连声:“蛮好!蛮好!只是还有点涩。”
二人都为这一发现而高兴。张某接着说:“杨老板,我看这是桩大好事。你就买下我这担蛋做个试验吧!事成之后,可是一笔好买卖呀!杨老板在家里也闲得难过,曾萌发过复业的打算,经张某一说,当即买下了那担鸭蛋再作试验。他叫齐全家人,照样壅上茶壳灰,盖上松针、柏叶,撒上水。过了半个月,杨老板唤齐全家,将箩筐抬到厅里,他第一个动手取出蛋,剥开壳一看,哈哈,皮蛋光油油,软搭搭,比上次更好,放到嘴里一品尝,味道果然不错。全家都乐了。
“此物的出现,乃我‘杨记蛋庄’复业吉祥之兆。”杨老板兴奋得几夜睡不着觉,便置备了一桌酒菜,摆上几盘拌了香料的皮蛋,美其名曰“皮蛋席”,邀请了几个亲朋至好,赴宴品尝。席间,主人笑容可掬,举杯引箸,请客人就“皮蛋”下酒。客人尝过皮蛋,无不砸嘴叫好,都夸杨老板出手不凡,为酒筵增添了好菜。“皮蛋”味色皆美,特别是蛋上面呈现的“松花”,更是大吉大利的象征,令人喜爱。然而,客人们问起如何制作,杨老板却报以一笑,怎么也不说。
这事很快就传开了,当地群众、外地客商纷纷登门询问、看货,众“鸭婆佬”又担蛋上门,要求杨老板莫记前嫌,收他们的蛋制作皮蛋,为西村人打开鸭蛋销路。
杨老板觉得这事有利可图,是笔稳当可做的生意,便又壮起胆子向兄弟借了一笔钱,办起了皮蛋作坊。他边制作边捉摸,在茶灰壳里加上咸盐、生姜,敷在蛋上,以咸、辣治涩去腥。以后,又发现了之所以使蛋黄、蛋白结冻,主要是茶壳灰含有碱,便又加入一些白碱,试验后做成的皮蛋,味道更好。从此,以草木灰加白碱,代替了茶壳灰。
杨老板制作皮蛋成功后,又挂起了“杨记蛋庄”的招牌。为了独占鳌头,独攫专利,保住“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从不对外人透露作坊内的事。作坊人手不够,他也只请几个至亲来帮忙,并一再嘱咐,对作坊的大小事都要守口如瓶,绝对保密。他还记起,那个第一次和他发现皮蛋的“鸭婆佬”张某,怕他泄露天机,又将他请来酒食相待,要他保密。这张某便成了“杨记蛋庄”的座上宾。
谁知纸是包不住火的。有一天,张某在“杨记蛋庄”喝得醉醺醺地出来,经街头北风一吹,酒性发作,倚在一家“胡记蛋庄”门口又呕又吐。蛋庄老板叫伙计将他撵走,他竟坐在门槛上破口大骂起来。他骂这家老板有眼不识泰山,西村的头号蛋庄都是靠他几十个蛋红起来的,他们还要巴结老子,你胡记蛋庄算老几……
早就想染指皮蛋生意的胡老板,听到这“鸭婆佬”话中有话,甚感惊讶,连忙双手将他扶进里屋,叫人倒茶奉烟。一番委婉的套话,终于使张某酒后道出了真情,将制作皮蛋的方法来了个竹筒倒豆子。
几个月后,西村街上出现了耸人听闻的事:胡记蛋庄也摆出了和“杨记蛋庄”一样的皮蛋。经营广告一贴出去,“胡记蛋庄”门庭若市,连老人、小孩也拥来看热闹。把个杨老板搞得惊慌失措。他派人几番窥探,知悉那家小蛋庄,确实是自制皮蛋,而且还超过了自己。
原来,胡老板从张某口里套出了皮蛋的制作方法后,自己就藏在一间密室里,依样做试验。不久,皮蛋做成了,雄心勃勃的胡老板一心要占上风,压倒对手,他反复试验,用冬茅、茶壳、桑树等烧成灰,加进纯碱、石灰、茶叶、食盐、五香粉等佐料,拌匀后包到蛋上,装到大缸里,一个月即成了皮蛋。这样做出的皮蛋,色彩更加光润,味道更加鲜美。这当中他纠正了杨老板对皮蛋上出现“松花”的错误见解,不用松针、柏叶遮,皮蛋上同样会出现美丽的“松花”。
后来,皮蛋制作方法传到了宜春城里几家大食品商号,于是,他们也做起了皮蛋生意。这样,宜春的皮蛋愈做愈多,愈做愈好,遐迩闻名,畅销全国。
松陵松花蛋的生产工艺于2007年由吴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吴江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