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

清热解毒,泻火除烦,豁痰利咽。

药理作用

主要有抗炎、抑菌、解热等作用。 1.抗炎:60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实验时各组分别灌胃给予下述药物:新雪丹Ⅰ、Ⅱ组为2.48g/kg及12.4g/kg;喉疾灵组0.70g/kg;清热消炎宁组1.05g/kg;阿司匹林组0.10g/kg,空白对照组灌以0.5%羧甲基纤维素。各组给药容积均为0.3ml/10g。各组动物于给药后1小时把二甲苯0.03ml滴于小鼠右耳,左耳对照。用直径8mm的打孔器分别在左、右耳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称重,左右耳片重差为肿胀程度。结果显示依次各组鼠耳肿胀程度(mg)及抑制率(%)分别为13.8±1.8(21.6)、12.5±2.0(29.0)、13.3±2.5(24.4)、12.0±2.4(31.8)、11.0±2.3(37.5),空白对照组为17.6±1.6(0)(括号内数值为抑制率),证明新雪丹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炎性肿胀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着剂量增大而增强;喉疾灵与清热消炎宁对肿胀的抑制作用与新雪丹相似;阿司匹林对肿胀的抑制作用稍优于上述各药,并与新雪丹2.48g/kg组和喉疾灵0.70g/kg组有显著差异。 2,抑菌:采用试管法。从1:2.5开始用肉膏汤作对倍稀释至1:320,共8个稀释度,每管总量lml,加热灭菌。各个稀释度分别加入1:1000的试验菌液0.1ml,18-48小时观察结果,显示新雪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价分别为:1:20、1:5、1:10、1:20、1:10、1:20、1:2.5、1:2.5、1:2.5,提示新雪丹对呼吸道常见的病原菌和条件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的作用较强。 3,解热:(1)给30只白兔,从耳静脉注射伤寒、到伤寒甲、乙三联菌茵(0.8ml/kg)。1小时后,按兔体温升高的程度,均分5组,各组分别灌胃给予下述药物:新雪丹 Ⅰ、Ⅱ组分别为0.62及3.10g/kg,清热消炎宁组0.26g/kg,阿司匹林组0.15g/kg,空白对照组以0.5%羧甲基纤维素灌胃,给药容积均为0.5ml/kg,给药后0.5、1、2、4、6小时各测体温每次,以注射菌苗后家兔体温升高值作图,结果表明:对照组家兔在注射菌苗1小时体温明显升高,2小时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7小时(即给羧甲基纤维素6小时)基本降至正常体温。新雪丹0.62g/kg对家兔有一定解热作用,体温上升最大值低于对照组,退热快,给药后4小时体温已基本降至正常水平。新雪丹3.10g/kg组、阿司匹林0.15g/kg组以及清热消炎宁0.05g/kg组均有明显的退热作用(三组无明显差异),但新雪丹解热更快,2小时后降至正常体温,而阿司匹林组及清热消炎宁组于给药后4小时及6小时体温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2)给50只大鼠从颈背部皮下注入10%啤酒酵母混悬液10ml/kg(用0.5%羧甲基纤维素配制),6小时后,按各鼠体温升高的程度均分5组,各组分别以下述药物灌胃:新雪丹Ⅰ、Ⅱ组分别以1.24g/kg及6.20g/kg,清热消炎宁0.53g/kg,阿司匹林0.15g/kg,空白对照组灌以0.5%羧甲基纤维素,给药容量均为0.4ml/kg,给药后0.5、1.0、2.0、4.0、6.0小时各测体温每次.以注酵母后大鼠体温升高值作图,结果表明:对照组在注酵母后6小时体温明显升高,7.5小时(即给羧甲基纤维素1.5小时)体温升至最高值,其后体温渐降,但给羧甲基纤维素后6小时,退热幅度仅为最高升温值的35.7%,新雪丹1.24g/kg有明显退热作用,最高升温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给药6小时后退热幅度为最高温值的63.6%,新雪丹6.20g/kg的解热作用更明显,给药6小时后,体温基本恢复正常,阿司匹林0.15g/kg的退热作用与新雪丹6.20g/kg相似,但退热速度快,给药2小时后体温降至正常,清热消炎宁对大鼠无明显退热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4.抑制肉芽生长:新雪丹对棉球刺激所致大鼠皮下肉芽肿生长,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毒性试验 小鼠灌胃的LD50为36.222g生药/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