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方法

尖尾芋分株

即分离母株萌生的分蘖。春末夏初,当海芋从根状茎抽出2-3片真叶时,可将其分割开,切口处涂上木炭粉或草木灰,稍晾干后,即可上盆种植。营养土事先要经烈日曝晒或消毒。栽植后,保持土壤湿度在70%-80%、叶面保持湿润,放置阴凉处一段时间,再移至半阴处。

尖尾芋扦插

春季取其茎的一段,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作为插穗,直接扦插在盆土中或沙床内,待发芽、生根后移栽。

尖尾芋播种

采收成熟的种子,随采随播在露地肥沃的疏松土壤中或置于浅底播种泥盆内,保持湿润,湿度保持在25℃左右。当长出3-4片真叶时即可定植。

尖尾芋组培

选用当年或多年生的根茎,根茎粗0.5-1.0厘米,长0.5-2.0厘米,洗净表面土,再剥去叶片,自来水洗净后用无菌水再清洗2次。70%的酒精浸泡15~22S转入0.1%升汞(吐温20滴·L-1)消毒15-20min,再用无菌水冲洗3-5次,切掉截口少许,保留茎尖大小0.3-0.5厘米,根茎段0.5加0.8厘米,每个茎段含一个隐芽,分别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中。培养3d后,茎尖开始萌动,基部有淡褐色物质分泌出来,10d时顶芽伸长到0.3厘米左右,30d后有多张叶片包在一起,基部开始膨大;培养10d后根茎上隐芽开始萌动,15d时可见浅红色的小芽,20d后小芽转为淡绿色,高度0.2-1.0厘米。根茎切口处有密集的愈伤组织产生,部分根茎还有1-2根产生。
将分化出芽接种到增殖培养基,30d转代1次,前3代的每个芽可长3-6个新芽,第4代后新芽可达到5-10个。芽高0.3-2.0厘米,芽粗细不均匀,顶端优势明显,芽颜色为淡绿色,之后再转为绿色。随着代数的增加,其增殖率有增加趋势,而且芽密集,此时应降低6-BA的用量,同时芽的基部有少量的根产生。部分芽基部会产生黑色愈伤组织,偶尔也有白色呈晶体状的愈伤组织产生。每次继代小芽要切成2个芽丛,效果更好。通过在增殖培养基不断继代,很快获得大量的芽茁,如果芽细小,则可换为增殖培养基。
因增殖芽细小、易徙长,将增殖的芽切成单芽放置于生根培养基培养4周,小芽会长成健壮的叶数2-4片、茎粗2-5毫米、高度4.0-7.5厘米植株,根数3~6条,且根茎基部微膨大,叶色深绿最后形成完整的小植株。生根率达100%,根长1-5厘米,植株粗壮度、整齐度好。
将生好根的组培茁,放置到室外20-30℃、60-70μmol·m-2·s-1条件下炼茁4-7d后,取出小茁并洗净根部培养基,移植到已经过消毒的基质(沙:椰糠:泥炭土=2:1:4)中,湿度75%-90%,10d后可施0.67g·L-1的花多多(氮磷钾比为20:20:20),35d后成活率达99.5%,植株生长整齐度好,出圃率达97.5%。

主要价值

尖尾芋观赏

根茎肥大,风格独具,耐旱耐阴,生命力强,可庭园美化或盆栽,为高级的室内观叶植物。

尖尾芋药用

全株药用,为治毒蛇咬伤要药。能清热解毒、消肿镇痛。可治流感、高烧、肺结核、急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胃病、肠伤寒,外用治毒蛇咬伤、蜂窝组织炎、疮疖、风湿等。福建用全草治秃发病。本品有毒,内服久煎6小时以上方可避免中毒。 [3] 
【傣药】治肺结核,支气管炎,蛇伤《傣医药》。蛮被:块根治肺结核,支气管炎,毒蛇咬伤,毒蜂螫伤,蜈蚣咬伤,蜂窝组织炎《傣药志》。 [3] 
【侗药】博聋,虎耳草:根茎治无名肿毒,恶疮,烧烫伤,毒蛇咬伤《桂药编》。 [3] 
【仫佬药】卡牡:根茎治老年咳嗽痰多《桂药编》。 [3] 
【瑶药】陡补喉,喝茭,莴高,罗带仪:根茎治痧病,感冒头痛,无名肿毒,恶疮,烧烫伤,中耳炎《桂药编》。 [3] 
【壮药】防谷,锋亮,华了,干叫,母挖,卜芥,娃优:根茎治痧病,感冒头痛,钩端螺旋体病,产后盗汗肺结核,蜂螫伤,甲状腺机能亢进,无名肿毒,恶疮,烧烫伤《桂药编》。 [3]  根状茎或全株(卜芥):辛、微苦,寒。大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时行感冒,钩端螺旋体病,伤寒,肺痨,咳嗽痰喘;外用于毒蛇咬伤,毒蜂螫伤,蜂窝组织炎及肿毒初起。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