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至今,中国国产大豆市场不断被蚕食,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在定价权上声音越来越微弱
一边是因利润单薄而长期挣扎在生存边缘的黑龙江大豆压榨企业在走与留的岔路口进退维谷;一边是大量的进口大豆以价格低廉和出油率高的优势席卷而来,这看似完全相悖的一幕,却成了眼下中国大豆压榨行业最真实的写照。
据媒体报道,由于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及产量不断缩减,黑龙江油脂企业因豆荒而停工的现象开始抬头:只有少量企业在收购大豆,8成以上企业处于停产状态。为寻找原料,不少企业选择到沿海建厂,以进口大豆作为压榨原料进行生产。《证券日报》记者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统计,6年的时间里,大豆进口数量涨幅超过90%。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分析人士介绍,从全球市场来看,由于需求市场相对稳定,因此大豆的进口数额不断增长使得对其的依赖度不断增加,致使中国作为最大的大豆需求国,却对大豆定价权的影响几可忽略不计。而由于在食用油产业中,大豆作为主要油脂品种,起到的一个标本性的作用,其它油脂品种也会随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如果不能改变这种状况,最终将使行业陷入种植及产量不断萎缩、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长、话语权越来越微弱的恶性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