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简介

半夏是天南星科的一类植物,又名地文、守田、羊眼半夏、蝎子草、麻芋果、三步跳、和姑等。半夏是一种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块茎毒性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强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则烧痛肿胀、不能发声、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呼吸困难,最后麻痹而死。甚至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半夏是我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产地只有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的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药用价值强似水半夏。繁殖力强,能耐寒,不耐干旱,忌烈日暴晒,半夏喜温暖阴湿的环境,生长在沙质壤士,在房前屋后、山野溪边、林下都可见到半夏,前茬以豆科和玉米为宜,忌黏重土壤。
半夏的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黏液质、多种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β-谷甾醇、胆碱、胡萝卜甙、3,4-二羟基苯甲醛。亦含药理作用与毒芹碱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刺激皮肤的物质。在半夏中离析得棕榈酸、硬脂酸、油酸、α-亚麻酸、β-亚麻酸、左旋盐酸麻黄碱以及鸟氨酸、瓜氨酸、γ-氨基丁酸等氨基酸。半夏嫩芽含尿黑酸(Homogentisicacid)及其甙。
一般在夏、秋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一般炮制后用,方法有:生半夏即拣去杂质,筛去灰屑;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等。

炮制方法

由于生半夏有毒,入口麻舌刺喉,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了三种严格的炮制方法:
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白矾用量为生半夏的20%。
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生姜用量为生半夏的25%,白矾用量为生半夏的12.5%。
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甘草用量为生半夏的15%,生石灰用量为生半夏的10%。
几种炮制方法,工艺比较繁杂,尤其是法半夏,更是用石灰炮制,时间长,有效成分损失达一半以上[1],另外白矾有涌吐作用[2],用白矾制半夏,会让半夏的止呕作用大打折扣。因此,近期一些学者主张半夏生用,此举几例:有学者取生半夏30g,加水400ml,煎煮30min,过滤,再加水300ml煎煮,共得药液400ml,分两次内服,并无丝毫麻舌刺咽之感和其他不适。现代名医朱良春说生半夏固然有毒,但一经蒸煮,则生者已熟,毒性大减,何毒之有?[3]山西名医李可在近期所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专辑》中几乎全用生半夏[4],用量15~50g,多和生姜或再加甘草同煎解毒。
考察汉唐宋元明时代,生半夏的炮制方法有汤洗、姜制、水煮制等较为简单的炮制方法。汉代医圣张仲景使用半夏,仅注“洗”字,即洗去泥沙而已。半夏的繁杂炮制方法是清代才逐渐形成的[1],大致有姜与桑叶及盐制(《亲编》),皂荚白矾煮制(《逢原》)、姜汁青盐制(《便读》)等,现今炮制方法,即从清代发展而来。

相关频道: 生半夏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