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粯子是指元麦(即裸大麦,又称“裸麦”、“米麦”,大麦的变种)细磨后所得粉末,呈灰白色。
在锅里加入适当水(冷热皆可),并放入些许米粒(可生可熟),文火慢煮,待水沸米熟后,将凉水调拌成糊状的粯子倒入其中,搅拌,继续煮至粯子散发出浓郁的麦香,可口的粯子粥即成。
粯子粥成红色或浅褐色,粥煮好后,香气弥漫,喝一口,清爽丝滑,口感非常好。而且粯子粥本身营养丰富,四季均可食用,具有特殊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热粥养胃补气,凉粥清火去燥等功效。
这是南通、泰兴地区特有的,通常早晚均食。夏季高温,当地居民会在清晨煮满一大锅,中午热燥,以此凉粥为食,真如久旱逢甘霖,沁人心脾!
粯子粥营养丰富,和江南的水土一样,非常养人,在当地有俗语云“粯子粥灌灌,养得像个胖倌”。
粯子粥煮法
1.就是上文中所说的,用凉水调拌成糊状的粯子倒入粥中,煮沸,这是年轻人会的。
2.是比较需要技术含量的。老一辈的人,会一手搅拌粥,一手抖动瓢,瓢中是干粯子,将粯子均匀的洒入粥中。这种做法,粥更好喝,只有老一辈的人才会了。
注意:
做粥的时候,这个粥很容易沸腾,所以锅边不要离人,火太旺,汤会溢出锅外。
这也这是粯子粥的奇特之处。粥一定要做得稀,俗称“汤粥”。但是又一定要煮沸,让它腾起来,这样粥才会好喝。就是要煮久一点。因此,也就有了小时候小孩“看粥锅”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