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疙瘩 介绍

介绍摘要

疙瘩是汉语词语,读作gē da ,出自《老残游记》,一方面指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另一方面也指人思想上的矛盾、疑虑、问题等。

面食食品

(一)疙瘩汤gēdatāng
[dough drop soup] 带汤的面食,将面粉用水拌成面疙瘩,放入开水锅中,煮熟连汤吃。
疙瘩汤里的汤可以是清水或排骨汤、鱼汤、骨头汤等。从饮食健康的角度而言,疙瘩汤更适合晚餐食用,因为面食类容易消化。
珍珠疙瘩汤
用料:面粉1汤匙, 胡萝卜,西葫芦,青椒,洋葱各一小碟,
调料:水1.5汤匙,油适量, 盐0.5茶匙, 香油少许,开水1大碗
做法:
1、面粉和水搅拌均匀,待用
2、蔬菜切小丁
3、锅中油热后放入蔬菜丁煸炒1分钟加入开水
4、水开后,取小孔漏勺放在锅的上方,把1倒入漏勺里,用勺子按压,保持水沸腾
5、把面全漏完后再煮1分钟,出锅时加入盐和香油即可。
小贴士:
1、漏面时用勺子蹭一下锅底,以免糊锅2、宝宝爱吃的蔬菜肉类都可以放进去3、漏勺的孔大,疙瘩也就大了
(二)面疙瘩miàngēda
[doughball] 小块面团,通常和肉片或蔬菜共同烹煮
(三)炒疙瘩
炒疙瘩是北京特有的一种面食品。制作过程中煮炒兼用。炒疙瘩颜色焦黄,配上绿叶鲜菜,黄绿相间。吃起来又绵软又有劲,越嚼越香。
炒疙瘩的创始人是北京和平门外臧家桥附近的穆老太太和她的女儿。
民国初年,母女俩开了个饭铺,取名“广福馆。”由于本小利微,饭菜平常,生意很不景气。有一天,只合了十斤饴烙面,卖了一天,临到关门时还剩下了五、六斤。母女俩正发愁,忽然想起了一个主意。她放平案板,把剩余的饴烙面拿过来重新揉过,然后揪成比疙瘩骰子略大一点的小疙瘩,下到开水锅中煮熟,捞出后摊在阴凉处。当晚,母女俩就用这些熟面疙瘩加了些青菜炒着吃,没想到口味特别好。她们边吃边商量,决定在原经营品种的基础上再添上这道新的面食,起名叫“炒疙瘩”。
第二天,由于“炒疙瘩”味道香鲜,价格便宜,新老主顾都来争相品尝。五、六斤面疙瘩,只一会儿功夫就卖光了。
炒疙瘩问世以后,最初来吃的大多是劳动人民。后来由于越做越好,越卖越有名,许多社会名流也慕名而来,一尝为快。从此,别开生面的炒疙瘩,以它独特的风格为中国面食增添了新的花样,一直受到人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