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价值

谷类食物简述

除荞麦外,各种谷类种子都是由谷皮、糊粉层、胚乳、胚四个主要部分组成。谷皮为谷粒的外壳,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食用价值不高。糊粉层除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外,还含有较多的磷、B族维生素、无机盐和一定量的蛋白质及脂肪。胚乳是谷类的主要部分,由许多淀粉细胞构成,含大量淀粉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胚富含脂肪、蛋白质、无机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
淀粉
谷类食物中主要含有淀粉,约占70-80%,经胃肠消化后可变成葡萄糖,是人体的主要能源。
蛋白质
谷类的蛋白质主要由谷蛋白、白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组成。一般而言,谷类蛋白质的谷氨酸、脯氨酸、亮氨酸质量分数高,赖氨酸质量分数少,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偏低,其蛋白营养价值低于动物性食物。为提高谷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常采用氨基酸强化和蛋白质互补的方法,可明显提高其蛋白质生物价值。
谷类碳水化合物集中在胚乳的淀粉细胞内,糊粉层深入胚乳的部分也有少量淀粉。
脂肪
谷类脂肪以甘油三脂为主,还有少量的植物固醇和卵磷脂。
维生素
谷类是膳食中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谷类原料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很低,或几乎不含。
矿物质
谷类含矿物质以磷、钙为主,此外,铜、镁、钼、锌等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也较高。总量约为1.5~3%,谷类食物含铁较少,仅为1.5~3mg/100g。
纤维素
谷类食物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比较多,可刺激胃肠功能,防止便秘。

谷类食物怎样选择

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以及其他营养素,因而对我们的健康极为重要,但是水果和蔬菜不能代替谷类食物,而谷类食物也不能代替水果和蔬菜。健康的膳食模式应该是谷类食物、水果和蔬菜兼顾。哈佛对43757名美国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形式的膳食纤维均可以降低心脏病发生的风险,谷类纤维较水果、蔬菜纤维更能有效地保护心脏。为了使身体更健康,这两类纤维都需要摄入。美国FDA推荐量为成人每日20~35g,此推荐量的低限是摄入的纤维素能维持肠的正常运动,上限是摄入的纤维素不至于影响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美国农业部制定的膳食金字塔要求每天吃6~11份(6两至1斤)的谷类食物,具体多少根据活动量大小和身材高矮而定。美国农业部建议全谷类食物占谷类食物的比例在30%以上。令人遗憾的是,美国人平均全谷类食物摄入量占谷类食物的比例只有10%。
在你的日常膳食中应该保证一定量的全谷类食物。购买食物时应该选择成分标签上注明是全谷类的食物,标有“100%全谷类”的食物是最好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被一些标签上的“多种谷类”、“6种谷类”、“用无漂白面粉制造”等字样所误导,这些食品大多是精制谷类食物。另外,没有标明“全谷类”字样的黑麦和小麦面包同样也是使用精制面粉为原料的。
食用多种全谷类食物。比如,大麦和燕麦可以供给你可溶性纤维,而小麦和玉米则可以提供你不溶性纤维,同时你也可以试着吃些小米、奎藜籽等其他谷类。一般每份(1两)提供5~6克纤维的食物品种是最好的,比如可选择燕麦片、燕麦麸皮、葡萄干等全麸质食物。如果这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再配些水果和脱脂牛奶,将会是理想的早餐和夜宵。
经常吃些全麦面包、松饼等面食,尝试做全麦意大利面,也可以吃些大麦和高粱米以代替土豆。大多数人能够学会去品尝、食用全谷类食物,对于不喜欢全谷类食物的人则可以服用纤维补充制剂,如产于印度的车前子等。
全谷类食物是膳食中基础性的食物,它的出现远远早于精制谷类食物,因此提倡食用全谷类食物可谓返璞归真。有时候尽管食用全谷类食物会使你感觉肚子有些胀气,但它毕竟是最基本的食物,利于健康,值得我们去重视,值得我们“小题大做”。

食用概念

谷类食物并非越多越好
近些年来,粗粮杂粮扯起“健康”大旗,吃粗粮渐渐成了时尚,其身价也愈发金贵起来,俨然成了奢侈品。不少市民到超市购买绿豆熬粥来降火,却被十几元每斤的绿豆价格“吓”出一身冷汗。据了解,绿豆价格直线飙升,售价不仅超过了猪肉,想买绿豆的市民还得在各大超市留心找绿豆的踪迹。此外,黑米和红小豆的价格也大幅上涨。但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除非自然、经济条件制约,全球绝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历来多以大米白面为主食。究竟是古往今来全人类不约而同地选错了主食,还是今天我们对营养的理解再入歧途?
把细粮吃好!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人为啥得病的这么多,究其根源是细粮吃得太多,粗粮太少。医大一院营养专家认为:“以前我们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仅能以高粱米、玉米面等果腹,如今以大米、白面为主食是历史的一种进步。从生命价值和功效比价来看,大米和白面的营养成分要优于高粱米和玉米面。”
高粱米中含的鞣酸较多,长期食用不利于消化吸收,特别是处于身体生长期的儿童。玉米中色氨酸较少,色氨酸会转化为烟酸,长期食用玉米会导致烟酸缺乏,致使生长受到限制。而大米和白面比较均衡,也利于吸收。
粗粮好,对身体有益处。但是,许多人或许不知道,粗粮不是指某个粮食的品种,而是粮食的加工精度。比如:糙米和全麦粉就是粗粮,加工精细的玉米也算细粮。从保健角度来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的病人多吃粗粮能够增加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B1、B2、B6、B12和烟酸)。
至于日常的粗粮食用频率,专家建议普通人一周吃一两次就可以,患有糖尿病、高血脂和动脉硬化的人稍多一些就好,也不用顿顿吃。粗细搭配非常重要
在越来越崇尚粗粮的今天,有不少人却陷入了“粗粮”的迷思:有“麦”字就认为是全麦食品、粗粮吃得越多越好……
只吃“粗”或“细”都不好
最新一份“全麦知识与购买习惯调查”显示,85%的受访者认为粗粮很重要,但超过九成受访者没有每天吃粗粮的习惯。
中国营养学会教授对记者表示,粗粮包括谷类和杂豆等,其中谷类食物中以全谷食物为好。全谷食品必须由谷物的胚乳、麸皮和胚芽三种成分组成,只有其中一种不是真正的全谷、全麦食物。
我国膳食指南的第一条“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中,“食物多样”是保证提供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素;“谷类为主”,即保证充足能量并避免摄入过多动物性食物,预防慢性病。“‘粗细搭配’非常重要,现代人只吃细粮或只吃粗粮的做法都不对!”谷类食物并非越多越好
专家建议,每天该吃多少粗粮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成年人每人每天最好能吃50克以上的粗粮(相当于四片面包或一个馒头、一碗燕麦粥、半碗米饭);老年人容易便秘,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病的危险性增加,每日可吃100克(2两)粗粮;但消瘦、营养不良、消化不良的老人则要少吃些。多吃粗粮反而有害身体健康基于许多媒体的宣传,使得吃粗粮成了一种时尚,一时间粗粮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被许多人视为珍宝。然而也有报道说“粗粮多吃有害”。这些近似相左的结论使得人们只能望“粗粮”兴叹,无所适从。究竟何为粗粮?而粗粮又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让我们来看看粗粮的功与过。
粗粮是相对我们平时吃的精米白面等细粮而言的,主要包括谷类中的玉米、小米、高粱、燕麦、荞麦、麦麸以及各种豆类,如黄豆、青豆、赤豆、绿豆等。由于加工简单,粗粮中保存了许多细粮中没有的营养。
1.膳食纤维粗粮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被称为人体第七类营养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作用主要为调节血脂、血糖及调节益生菌群;而不溶性膳食纤维主要的作用为肠道通便。
2.B族维生素粗粮由于加工简单,所以表皮中大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B族维生素保留了下来。而B族维生素对于机体的水盐代谢、组织呼吸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细粮来说,粗粮含有较低的碳水化合物,这对于糖尿病患者、便秘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适量进食粗粮对人体是有益的,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任何事都具有其两面性,粗粮也有其对人体不利的一面:
吃多了降低免疫力。由于粗粮中含有的纤维素和植酸较多,每天摄入纤维素超过50克,而且长期食用,会使人的蛋白质补充受阻、脂肪利用率降低,造成心脏功能的损害,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甚至影响到生殖力。此外,荞麦、燕麦、玉米中的植酸含量较高,影响肠道内矿物质的代谢平衡。所以,吃粗粮时应增加对这些矿物质的摄入。记忆中的粗粮和细粮提起粮本和粮票,估计现代的年轻人没有几个知道,对于粗粮和细粮之分,知道的人可能更少,毕竟都是太遥远的故事了。
粗粮和细粮这个名词诞生于饥饿的年代,那是一个粮食匮乏的年代,是一个粮食定额凭票购买的年代。因为粮食紧张,国家就将一些高产低端粮食作物充当供给,所以也就有了粮食的粗细之分,细粮泛指大米、白面,粗粮就是玉米、高粱和黑面之类的了。
细粮自然是人人喜欢吃,但粗粮才是主要食物,但谁吃久了都会感到乏味,就必须换着花样来做着吃。玉米面常常做成发糕,偶尔加上几粒红枣和沙枣,如果还觉得不好吃,就添加一点糖精变成了甜发糕。玉米面有时候做成饼子,将玉米面和少量面粉和在一起,做成饼状,贴在锅的边上慢慢的烘烤,烤成焦黄色,吃起来又脆又香的;但更多的玉米面是熬成面糊糊,一日三餐。
记忆中,最喜欢吃鸡蛋炒饭。我们总是趁母亲不在家的时候,悄悄地炒一个鸡蛋,然后再往锅里滴上几滴清油,倒上一碗米饭开始炒,炒一会儿再多放一些酱油,最后炒出来的米饭油黄油黄的,吃起来那真是一个香字。
几十年过去了,粮食早已不再是凭票购买了,也没有粗粮和细粮之分,人们的饮食观念慢慢转变了,虽然城市和农村的人们依然喜欢细粮,但仍有不少人喜欢小米、小玉米米渣什么的,适当地调剂一下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