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制作原料主要有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等材料。常饮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正宗酸梅汤一定是用冰糖熬制的。乌梅、山楂消油解腻、开胃健脾,梅汤口感好,更避免了让饮用者摄入过多糖分。

相关典故

哎玉泉山的水来东直门的冰喝的嘴里凉了嗖嗖
给的又多来
汤儿好喝呀
【解说】
玉泉山的水是有名的山泉水,很好喝,旧时皇上只喝玉泉山的水并有专门的水官从西直门走水。当时西直门外又叫外城,太阳落时要关城门,但只要给皇上运水的水官叫门就随时可以开。所以卖酸梅汤的以“玉泉山的水”来做宣传。而东直门有全城最大的冰窖,在冬天的时候,卖冰的会把冰放在冰窖里储存起来,到天热的时候卖。
酸梅汤是本民族传统饮料之一,在名著《红楼梦》一书第三十四回中,男主人公贾宝玉挨打后,就请求贾母:“只嚷干喝, 要吃酸梅汤。”
“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这是清朝郝懿行写的《都门竹枝词》。老北京会记得那时北京街头卖酸梅汤的人手敲冰盏发出那种清脆悦耳的声音。
全文如下:
都门竹枝词(清杨米人)
日斜戏散归何处,宴乐居同六和局。
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鬼腿闹喳喳,
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
凉果糕炸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
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
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
爆肚油肝香灌肠,木须黄菜片儿汤。
酸梅汤已经有千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饮料之一。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用梅子提取酸味作为饮料。我们喝的酸梅汤配方源于清宫御茶坊。清朝时,酸梅汤风行于宫闱,其中特别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
酸梅汤如此风靡清宫是有原因的。满洲人喝酸是有历史的。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民族,狩猎采集曾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方式。满洲人好渔猎,喜吃肉食,进而发明了酸汤子这种满族食品。酸汤子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吃完了高热油腻的肉类,再喝点酸汤子,还真对味。
后来,酸汤子被带到了北京城。北京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常年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在身体、生活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酸汤子是由玉米面发酵而成,其糖分高,过剩的糖在没有被取用的情况下就会转化成脂肪,存于体内,造成体重增加。常食含热量较高的鹿肉、熊掌之后再喝玉米面做的酸汤子,容易使体内外的湿热相搏,增肥长胖。因此乾隆帝下令要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
御茶坊绞尽脑汁,终于调制出了能替代酸汤子的饮品——酸梅汤,其配方为:去油解腻的乌梅,化痰散瘀的桂花,清热解毒、滋养肌肤的甘草,降脂降压的山楂,益气润肺的冰糖一并熬制。酸梅汤不但去油解腻,还富含有机酸、枸橼酸、维生素B2和粗纤维等营养元素。酸梅汤一问世,就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据说乾隆皇帝茶前饭后都喝酸梅汤。
无论史料记载还是宫廷画家的影像记录都表明乾隆皇帝一生都是一副清瘦的身材,并没有大腹便便,且瘦而有神。这就与酸梅汤有关。后来,清宫都兴喝酸梅汤。
酸梅汤的原料是乌梅、桂花、冰糖、蜜四种。《本草纲目》说:“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它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乱、痢疾,神话小说《白蛇传》就写了乌梅辟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