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方法

脚板薯由于生长期长、块根大、入土深,栽植地要求深耕,冬闲时深翻地,等表土干后,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2500~4000公斤,翻耙均匀,整成1.2米(含沟)宽的高畦。
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采用每畦双行法,在每畦上开两条8厘米的种植沟,然后在种植沟内撒入石灰以防治地下害虫,按株距33~40厘米摆好种薯,注意将薯块切面朝下、皮面朝东(太阳升起的方向),然后覆土起垄,垄高10厘米左右,不催芽栽种出苗较慢,但其先生根后发芽,根系发达,生长健壮。
1.搭架引蔓,定苗除萌。当幼苗长至25~30厘米时,用2米长的小杂木直插成独立架或用小山竹插成人字架,扶茎蔓上架。每蔸只留强健苗1根,其余全部摘除。茎蔓生长过旺抽生腋芽过多者应摘除。7月间,叶腋中长出的零余子花蕾,除保留健壮的留种外,其余应及时抹去,以减少养分消耗,利于块茎肥大。
2.中耕、培土。脚板薯根多,且多分布于地表,为避免伤根,只需在幼苗期中耕1次,并在蔸间撒上油茶壳。油茶壳是一种很好的肥料,同时还有防草、松土与防虫作用。当茎蔓长到1.2米左右时,结合施肥培土1次,然后全畦盖上茅草,这样做既可防止杂草丛生免中耕,又可调节温湿度。
3.肥水管理。生长期间共追肥3~4次。提苗肥:结合中耕,在行间挖6~10厘米的施肥沟,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10公斤,覆土并在蔸间覆上油茶壳。壮苗肥:结合培土,每667平方米施钙镁磷肥10~20公斤及适量的草木灰、土杂肥;花蕾期、块茎膨大中期各施一次重肥,每667平方米施人尿500~1000公斤,人尿对块茎的膨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产量的形成起关键作用。追肥忌施人粪和猪、牛栏粪,因粪肥易引起茎蔓、块茎皮色发黑,导致病害。脚板薯较耐旱,对水的要求不严,7月~8月间遇干旱,适当浇水1~2次即可。
脚板薯病虫害较少,少量栽植一般很少用药,栽植多时也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为铺,主要选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锈病,可用多菌灵、托布津、粉锈宁等防治。虫害有锯叶蜂、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可用敌百虫800倍液灌根防治。采收前一个月一般不用药。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上部逐渐枯萎时即可陆续采收,收获后晾2~3天,然后按种薯与食薯分别堆放于窖内储藏,一直可保鲜到翌年下种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