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现状

我国家兔养殖历史悠久,据记载,始于先秦时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但自1957年我国开始对外出口兔肉,拉开了肉兔商品生产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后,肉兔生产发展迅速,各级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将发展肉兔生产作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既保证了兔肉出口货源,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促进了家兔教学、科研与生产的发展。使家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变,取得了令世人触目的成就。
据统计,2006年全国兔出栏量40367.7万只,比2005年的37840.4万只增加2527.3万只,增长6.26%;兔存栏量22216.6万只,比2005年的21764.14万只增加452.46万只,增长2.03%;兔肉产量54.48万吨,比2005年的51.1万吨增加3.38万吨,增长6.2%。
出口兔毛44吨,同比增长204.59%;出口兔毛金额85.7万美元,同比增长1109.61%;出口兔肉10251吨,同比增长14.86%,出口兔肉金额2296.2万美元,同比增长9.05%。
近十几年来,兔肉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的时兴肉食品,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荷兰、马耳他等国,兔肉早已成为肉类的主要补充来源;我国的四川、重庆、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素有食用兔肉的传统习惯,四川、重庆等地在接待客人方面已形成“无兔不成席”的习俗,成都市及四川其他一些城镇有许多“全兔席酒家、饭店”等兔肉专营酒店,已形成兔肉消费的热潮。
兔肉消费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欧国家,年人均达3~5千克,而我国即使按全部兔肉产量计,年人均约0.3千克,表明销售市场有着很大空间和潜力。我国肉兔生产发展很快,鲜冻兔肉出口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下降很多。目前,我国兔肉消费除四川较为普遍外(人均5~6千克),开放较早的广东、福建和一些大中城市以及农村都已有较快发展。
正确吃肉
近年来,全国各地非常重视兔肉制品的研究与开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的兔肉加工产品种类达上百种之多,用鲜兔肉加工的菜品更为丰富,兔肉既可煲汤、烧烤(如:烤兔头、烤全兔、烤兔腿、烤兔排、兔肉烤串)、兔肉火锅、水煮兔肉、凉拌兔肉、油炸兔肉、兔肉丸子、兔肉饺子、各种类型的兔肉炒菜;深加工产品有:酥枣兔、金丝兔肉、酱兔肉、休闲兔肉食品、兔肉香肠、兔肉火腿肠、兔肉松、兔肉罐头及兔肉真空包装产品等。
同时,有四川广汉县的“缠丝兔”,河北张家口怀安县的“柴沟堡熏兔”等传统产品,也有对兔产品综合利用,开发出兔肉制品、宠物饲料、制药、制革、裘皮等十多个新产品;山东、河北、河南、辽宁、内蒙、陕西等省开发的各具风味的熏兔、扒兔、酱兔肉、八宝兔等产品,更是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的结合。福建、广东的兔肉药膳等,为兔肉制品及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