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价值

黄鲫可鲜销、制咸鱼干或鱼粉。产量较大,其个体小而肉薄,味鲜美,但刺多,含脂肪高,鲜食以干炸或干煎食用最佳,且宜于加工成干制品,在春季的晒干品为白色,秋季的晒干制品呈淡黄色。其咸干品的回食用方法也多以油煎或火烤,所以南方各地又称黄鲫为烤子鱼。 医学认为,黄鲫性味甘、温。能利水消肿、益气健脾,解毒,下乳。适用于脾胃虚弱,少食乏力,呕吐或腹泻;脾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虚弱,乳汁不通;便血,痔疮出血,臃肿,溃疡等。
《本草纲目》载:“合小豆煮汁服,消水肿:炙油涂,主妇人阴疳诸疮,杀虫止痛;酿五倍子煅研,治下血;酿茗叶煨服,治消渴;酿胡蒜煨研饮服,治膈气。”鱼类鲤鱼在寒风萧萧、冷气袭人的冬季,黄鲫肉肥籽多,味尤鲜美,故民间有“冬鲫夏鲇”之说。中国古医籍《本草经疏》也对鲫鱼有极高评价:“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黄鲫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常食,益体补人。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A、B族维生素、尼克酸等。据测定,每百克黑鲫鱼中,含蛋白质高达20克,仅次于对虾;含脂肪达7克。 据行家讲,黄鲫下锅前,人们往往忘不了刮鳞抠鳃、剖腹去脏,却很少有去掉其咽喉齿(位于鳃后咽喉部的牙齿)的,这样做出的鲫鱼尤其是清炖、红烧时,其汤汁味道就欠佳,且有的泥味较重。故黄鲫下锅前最好是去掉其咽喉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