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苹果 介绍

介绍摘要

苹果,是水果中的一种,是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植物,其树为落叶乔木。苹果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人们经常食用的水果之一。苹果是一种低热量食物,每100克产生60千卡热量。苹果中营养成分可溶性大,易被人体吸收,故有“活水”之称。它有利于溶解硫元素,使皮肤润滑柔嫩   。

历史

苹果原产于欧洲和中亚及中国新疆地区。哈萨克的阿拉木图与新疆阿力麻里有苹果城的美誉。中国古代的林檎、柰、花红等水果被认为是中国土生苹果品种或与苹果相似的水果。苹果在中国的栽培记录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当时多用于熏香衣裳等,亦有置于床头当香熏或置于衣服,最初作为香囊,较少食用。但也有看法认为,林檎和沙果,曾被误认为苹果,真正意义上的苹果是元朝时期从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当时只有在宫廷才可享用。
现代汉语所说的“苹果”一词源于梵语,为古印度佛经中所说的一种水果,最早被称为“频婆”,后被汉语借用,并有“平波”、“苹婆”等写法。明朝万历年间的农书《群芳谱·果谱》中,有“苹果”词条,称:“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许多中国农学史、果树史专家认为这是汉语中最早使用“苹果”一词。
中国土生苹果属植物在古代又称“柰”或“林檎”。李时珍说:“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有白、赤、青三色,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青者为绿柰”和“林檎,即柰之小而圆者,其类有金林檎、红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而《食性本草》中亦有说“林檎有三种,大长者为柰,圆者林檎,小者味涩为梣。” 日语借入中文“林檎”一词,日语的“林檎”即为苹果。台湾部分说台语的民众习称苹果为“lìn-gōo”,这是源自日语“林檎”(りんご,ringo)的发音。
中国土生苹果品种在清朝以前曾在今河北、山东等地广泛种植,其特点是产量少、果实小、皮薄、味道甜美,但不耐储存,容易破损,因此价格昂贵,清朝时期北京旗人用其当作贡果。清朝末年,美国人在山东烟台等地引进西洋品种苹果,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后,也在关东州的熊岳设立农业试验基地,引进西洋苹果并进行杂交改良。烟台和大连也因此成为著名的苹果产地。民国时期以后,西洋品种苹果逐渐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中国土生品种苹果逐渐被果农淘汰,种植范围不断缩小,最后仅河北省怀来地区有少量保存,但这些果树也于1970年代前后在中国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