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要用上一大一小两个锅。小锅里倒少量油,放白糖炒糖色,大铁锅里要放上大半锅油烧热并保持温度。一人负责用筷子夹上肉,放在小锅里沾满糖色,再把肉夹到大锅里炸,另一个人则负责观察油锅里肉的火候并适时地捞出。据说沾糖色是为了肉的色泽好看,炸肉是为了去除肉中多余的水分,一步都不能少。
等炸好的肉晾凉了,就可以进行腌肉“工程”的最后一步了。用擦得干干的筷子夹着肉块儿一层层地码到擦干晾好的小水瓮里,每码一层就撒一层大盐粒。一层肉一层盐,直到把水瓮放满。然后,用大勺子舀起已经放凉的、炸肉时用的油倒在水瓮里,把肉与肉之间的缝隙填满,这样既可以让肉跟空气隔离,以防变质,又可以让肉块儿在腌制的过程中得到油的滋润不至于太干,而使口感更好。做这些的时候,要极其认真专注,任何盛有水的盆盆罐罐都要放得远远的,坚决不能让一滴水 “坏了满瓮肉”。然后盖上盖子,把沉甸甸的水瓮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
等到四五个月后,腌肉就可以享用了。过节时、来客时,主妇们就会用擦得干干的筷子从瓮里夹出腌肉,尽情展示自己的手艺,或是配着干萝卜条蒸成大包子,或是配上海带、豆腐、白菜精心熬制成大锅菜,更或是配着时令蔬菜做成腌肉面——把腌肉块儿切成片,配上顺滑的粉条、香香的炸豆腐干和土豆块儿、豆角段儿,用慢火炖制成汤浓汁稠、香气四溢的腌肉卤,浇在那又长又细、因加了少许碱而微微发黄的刚出锅的手擀面上,那滋味,真叫一个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