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芦根 介绍

古籍摘要

1、芦根《名医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2.《药性论》: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
3《唐本草》: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
4.《本草经疏》:芦根,味甘寒而无毒。消渴者,中焦有热,则脾胃干燥,津液不生而然也,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津液流通而渴止矣。客热者,邪热也,甘寒除邪热,则客热自解。肺为水之上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始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而主二便,三家有热,则小便频数,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肺、肾、脾三家之热解,则小便复其常道矣,火升胃热,则反胃呕逆不下食及噎哕不止;伤寒时疾,热甚则烦闷;下多亡阴,故泻利人多渴;孕妇血不足则心热,甘寒除热安胃,亦能下气,故悉主之也。
5.《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好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6.《日用本草》:解河豚鱼毒。
7.《本草蒙筌》:解酒毒、鱼蟹中毒。
8.《本草原始》:治干呕霍乱。
9.《玉楸药解》: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憹。
10.《医学衷中参西录》:《千金》苇茎汤,释者谓苇用茎而不用根者,以肺原在上,取本乎天者亲上也。而愚则以为不然。苇之根居于水底,其性凉而善升,患大头瘟者,愚常用之为引经要药,是其上升之力可至脑部,而况于肺乎?且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则用根实胜于茎明矣。今药房所鬻者名为芦根,实即苇根也。其性颇近茅根,凡当用茅根而无鲜者,皆可以鲜芦根代之也。
11.《医林纂要》:能渗湿行水,疗肺痈。
12.《天宝本草》:清心益肾,去目雾,头晕,耳鸣,疮毒,夜梦颠倒,遗精。
13.《中国药植志》:治便秘。
14.《南京民间药草》:治喉痛。
15.《山东中药》:治浮肿。
16.《四川中药志》:治斑疹舌燥及津少。
17.《本草纲目》:按《雷公炮炙论·序》云,益食加觞,须煎芦朴。注云,用逆水芦根,并厚朴二味等分,煎汤服。盖芦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