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黑猫鱼即石斑鱼,沿海当地居民俗称。生活在海边石头缝隙,有海中鲤鱼之称,实际上食用价值和味道高于鲤鱼。比常见鱼类价格偏贵。石斑鱼,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

种群现状

香港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各种石斑鱼类均遭到持续的滥捕,多种石斑鱼类面对绝种危机。
单是2009年,全球就有超过27.5万吨的石斑鱼被人吃掉。以平均每条3公斤推算,数量相当于9000万条。香港大学更指出,实际数量可能更多。因为香港和印尼的数据显示,大部分被出售的石斑鱼,重量只有1公斤。
根据报告,过度的捕捞、缺乏监管和欠佳的保育工作,是石斑鱼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据悉,每年全球的石斑鱼销售总金额,高达10亿美元。渔民不分大小的捕捞,一方面杜绝了成年的雄鱼,另一方面令小鱼无法生存至成年,扼杀石斑鱼的繁殖机会。
所有石斑鱼,包括常见的红斑、星斑、鼠斑和龙趸,它们出生的时候都是雌性,成年后才会转为雄性。然而,石斑鱼要10年才到成年,许多幼鱼未及成长即被人捕获,令成功繁殖的机会锐减,鱼的数量大幅下跌。
由于数量下跌,需求却不断上升,渔民不惜使用稀释的山埃捕鱼,虽然能捕捉一定数量的大小石斑,却把鱼苗(俗称鱼毛)毒杀。一些品种被赶尽杀绝,再没有鱼苗聚集。另外,即使是人工养殖业,也会补捞鱼苗。
在亚洲,包括但不仅限于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客人又愿意付款,即使价格上升,他们仍会点选石斑菜式。另外,亚洲区餐馆把活鱼养在鱼缸的招客手法,成功的吸引大量客人。由于运费及关税等问题,进一步推高石斑鱼在中国的售价,许多中国游客专程到香港的餐馆用膳。全球的石斑渔获,有8成在亚洲水域捕获。
研究海洋和淡水生物的学者薛绮雯(Yvonne Sadovy)指出,香港与中国大陆为邻,是环球石斑贸易的一个主要中心,在管理海产进口和销售方面的条例已经过时,因此未能遵守国际公约和协定。从事渔业的香港人士指出,香港红斑(Hong Kong Grouper)原本常见于福建沿岸,但因中国需求大,在近20年遭到过度捕捞,十之八九已被人捕获。
有香港食家得知石斑鱼面临绝种,表示会考虑不再吃,又称还有许多海鲜可以代替石斑,而且同样好吃。
2015年7月,美国的山姆·格尔森(Sam Gerson)与同伴们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出海时捕获一只重达300磅(约136千克)的巨大石斑鱼,合照留念后将其放生。
2016年1月1日上午,海南省琼海博鳌镇一渔民在博鳌港捕获一条260多斤龙胆石斑鱼,当地一家饮食连锁企业以26000元高价采购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