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简介

肥头鱼 一般不足3千克,最大个体约10千克;体梭长形,腹部浑圆,后部侧扁。头呈锥状,吻突出,头顶被皮,枕突裸露。口下位,唇肥厚。齿细尖绒毛状,颌齿与腭齿均排列如带。眼很小,被皮膜。鼻孔远离。须4对,均细短,鼻须不达眼,上颌须略过眼后。鳃膜不连于鳃峡;体无鳞。背鳍及胸鳍硬刺后缘均有锯齿;脂背鳍稍长于臀鳍;尾鳍深叉状。体色粉红,背侧稍灰,或有灰紫斑块。
肥头鱼分布于中国东部及朝鲜西部。在中国,以长江水系为主,北达辽河,南至闽江亦有分布。底层生活。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也吃甲壳类、贝类等。产卵期为4~6月,可能分2批产卵,多在砂石底的江河急流中进行。怀卵量 1万~10万以上不等。卵橙黄色,直径1.7~2.5毫米。生长较快,长江的1龄鱼平均体长达 190毫米,2龄鱼300毫米,3龄鱼470毫米,4龄鱼600毫米(重约2.5千克)。
肥头鱼的背鳍和胸鳍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中毒性较强者,被刺后立即发生剧痛、灼热,伤口被穿刺撕裂、出血、局部肿胀,个别人会引起发烧,患处疼痛带痒,半小时至1小时后方止,被刺事故多发生于捕捉时,须小心在意。
长江野生肥头鱼资源由于环境污染、人为大肆捕捞日趋下降,产量锐减。

营养价值

肥头鱼为大中型的经济鱼类,肉质嫩味鲜美,富含脂肪,无细刺,蛋白质含量为13.7%,脂肪为4.7%,被誉为淡水食用鱼中的上品。此鱼最美之处为带软边的腹部。其鳔特别肥厚,干制后为名贵的鱼肚,属食中之珍。早在明初就作为珍品献给明太祖朱元璋,从此一直被列为贡品。著名唐代诗人杜甫、宋代诗人苏轼和现代诗人碧野都为之作诗著文大加赞誉。

烹饪方法

肥头鱼的可以蒸、烧、汤等多种做法,尤以做汤最为鲜美。
苏东坡诗曰“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诗中道出了肥头鱼的特别之处:肉质白嫩,鱼皮肥美,兼有河豚、鲫鱼之鲜美,而无河豚之毒素和鲫鱼之刺多。
1:汤
材料:肥头鱼一条约500g-1000g、盐少许、胡椒粉少许、姜3片、大蒜3瓣、鸡精适量、香油少许、香菜两片、泡红椒丝适量。
做法:1、将肥头鱼洗净斩3cm左右大块(从背直接切到腹部为一块);2、锅内放油爆香姜蒜后煎鱼块,鱼块煎至两边微黄;3、放高汤或清水漫过鱼生,放入胡椒、葱白烧开,水开后撇去浮沫继续熬;4、至汤色熬至色如乳汁时放鸡精起锅装碗,点几滴香油,放两片香菜,几根泡红椒丝即可。
注:以上调料可视口味增减。
材料:肥头鱼500g左右,姜丝适量、葱丝适量、食盐少许、蒸鱼豉油3汤匙、料酒2汤匙、片糖适量、鸡精适量
制作:1、肥头鱼用食盐、料酒、姜丝腌10分钟;2、放片糖在鱼身上入屉蒸10分钟,倒掉盘内水、姜丝,葱丝码到鱼身上;3、起锅放油,姜丝煸炒出香味捞出不用,加豉油、鸡精,化开后淋到鱼身上即可。
注:以上调料可视口味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