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尾骨 介绍

介绍摘要

  • 中文名
    尾骨
  • 外文名
    oscoccygis
  • 外形
    三角形
  • 损伤症状
    头晕目眩,心烦胸闷
尾骨(coccyx)略呈三角形,由3~5节尾椎愈合而成,一般在30~40岁才融合完成,底向上伸的尾骨角是第1尾椎的上关节突,它与骶角相关节,在尾骨角外侧,每侧有一对向外平伸的尖突,它们是尾椎的横突。第2尾椎的横突甚小。第3、4尾椎退化成结节状小骨块。

概述

尾椎无椎弓,故无椎管。尾骨下端尖,上端为底,其卵圆形关节面和骶骨尖形成关节,其间有纤维软骨盘。尾骨后上部的凹陷与骶骨相连部分称为骶尾间隙,在关节面后部两侧各有一尾骨角,相当于尾骨的椎弓和上关节突。
尾骨底的后缘较前缘为高,朝前下,它的前面稍凹,平滑,后面突出并粗糙。尾骨的形状可有很多变异,两侧可不对称,其曲度可前弯,或向一侧倾斜。

发展历程与功能

骶尾关节可发生骨性融合。在人类为退化之骨,切除后无多大影响。坐位时,尾骨并不着力,而系坐骨结节负重。尾骨在晚年可与骶骨相愈合形成一骨,这在女性更为多见。尾骨可以改变骨盆出口形状,如尾骨不能活动,分娩时可发生骨折。

相关疾病与治疗

1、尾骨骨折较常见,多因直接暴力所致,有少部分人尾骨骨折后会出现局部顽固性的疼痛。
2、方法
2.1手法复位治疗嘱患者排空大便,清洁灌肠,取膝胸位。术者戴手套,扩肛后,食、中指并拢伸入肛门内,用两指腹顶住直肠后壁,均匀持续缓慢用力将尾骨骨折之远端向后上方托起,使之复位,注意勿用暴力,避免损伤直肠。复位后3周内避免坐位。手法复位失败患者行手术治疗。
2.2手术治疗术前排空大便并行清洁灌肠。患者取右侧卧位,屈髋屈膝各90°,1∶5000的新洁尔灭消毒术野。术者戴手套,肛门前两腿间填塞一块治疗巾,骶尾部铺洞巾,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行肛内复位。用食指触摸尾骨轻轻向后推,右拇指向上推顶即可复位。复位后再次消毒,术者左食拇指维持位置,右手持2~2.5mm克氏针,从肛门后方3~4cm处刺入皮肤达尾骨。助手戴手套,克氏针拧紧手摇钻,经骨折远端轻轻钻入至近端,经骶尾关节垂直钻入骶骨2~2.5cm(切忌暴力操作以免克氏针滑脱钻透直肠后壁)。然后助手松掉手摇钻,术者晃动克氏针,左食指感觉尾骨无活动,证实固定牢固后,将针尾折弯,留0.5cm剪断,旋至尾骨一侧,埋入皮下,再次消毒,酒精棉球按压针眼,护肤膜粘贴或创可贴粘贴。术后适量应用抗生素,4周后拔除克氏针。
3、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对工作生活无影响;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从事特殊活动如骑自行车时局部仍觉酸痛;好转: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改善、仍后遗骶尾部酸痛,但较治疗前减轻;无效:治疗18d以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4、尾骨痛不只是单纯性尾骨痛,它是骶骨下部、尾骨及其周围部位疼痛的综合征。可因多种疾病引起,如尾骨挫伤、感染、直肠部肿瘤等。本病临床很常见,多数由向后或垂直向下的滑倒、跌伤引起。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男女之比约为1∶5。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点:1、局限性尾骨部疼痛,可有外伤史。有时可有骶下部、臀上部、腰下部及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2、患者坐硬板凳、咳嗽、排大便时疼痛加剧。3、局部无肿胀,在骶尾联合处,有明显的压痛,但挤压尾骨尖往往增加疼痛。4、肛门指检非常重要,可检查尾骨活动度是否增大。仅有尾骨活动而不疼痛,说明无病变;活动时疼痛,说明有病变。然后用食指触摸尾骨及其周围软组织,检查是否有异常改变及触痛。5、X 线摄片检查若无异常发现,可帮助排除尾骨部其他骨性病变。另外,在诊断尾骨痛时,重要的是要考虑引起尾骨痛的其他原因,如尾骨感染、结核或肿瘤等。因此,详细地询问病史,仔细地进行检查,包括直肠检查、X 线摄片检查等,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无效者再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