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化栽培现状

人们对鸡枞菌的科学研究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对鸡枞菌的认识也不断深入。鸡枞菌的驯化栽培、鸡枞菌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广大真菌科研工作者及民间野生菌爱好者乐此不疲的研究题目。据笔者收集的与鸡枞菌相关资料来看,就鸡枞菌驯化栽培成功的报道国外尚无首例,而国内却不乏先例,赖井平、李林、赵守光、余春喜、卢云发、杨文兴、孙思国等人报道了鸡枞菌驯化栽培成功的例子,但至今还没有人工栽培成功并批量生产的报道,表明鸡枞菌的人工栽培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以腐生菌栽培模式为重心的鸡枞菌栽培模式
以腐生菌栽培模式为重心的鸡枞菌栽培方法的理念来源于平菇、香菇、木耳等以分解植物、作物有机成分进而获取营养物质并合成其菌丝生物体及其储存物质的食用菌栽培模式。此模式是目前鸡枞菌驯化栽培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其理想特征是:在人工培养料上接种鸡枞菌菌种,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大量鸡枞菌菌丝体为鸡枞菌子实体的分化发育提供生物量;需要或不需要白蚁参与诱导鸡枞菌子实体的分化发育;鸡枞菌出菇受或不受季节的影响。赖井平、李林、余春喜、赵守光、孙思国等报道了基于此种模式下鸡枞菌驯化栽培成功的案例。赵守光等报道,从打孔接种到菌包生理成熟所经历的时间长达 4 月之久,其生理成熟的标准是袋壁上有瘤点出现,挖坑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后、将鸡枞菌菌包脱袋、埋入坑内、覆土厚度 8 cm -10 cm,保持土壤湿润,其出菇期长达 4 个月,生 物学效率达 66% -68% 。余春喜等报道瓶栽鸡枞菌的菌丝生长速度达到 0. 29 cm/d,满瓶天数仅为 45 d 左右,子实体分化 到 出 菇 大 约 为 8 - 12d,生 物 效 率 最 高 达 到63. 8% ,与赵守光等栽培方法不同之处在于,瓶栽鸡枞菌未进行覆土处理,更没有与白蚁接触。赖井平等报道菌袋内菌丝生长速度为0. 19 -0. 21 cm/d。料袋高度为 12. 5 cm,从接种到出菇50-55 d,4-6 月埋袋覆土可延续采收到当年秋季的9 -10 月份,其栽培方式与 赵守光的相似。李林等报道了一 个引自日本的鸡枞菌菌株,接种于规格为17 cm ×45 cm的料袋,45 -60 d 菌丝满袋,覆土 1 个月后开始出菇,生物学效率为45% - 51%,其 栽 培 方 式 与赵守光的相似。在 2007 年孙思国报道了“一 种黑皮鸡枞菌生产方法”,其栽培方法特殊之处再于:用鸡枞菌子实体假根组织、鸡枞菌孢子分别培养出鸡枞菌菌落,再将上述鸡枞菌分离物混合培养即:将假根分离所得到的菌种转接到由培养鸡枞菌孢子得到的菌落中。菌袋达到生理成熟后脱袋覆土栽培,生物学效率达 80% 。
以扩繁白蚁为重心的鸡枞菌原生态模式
此种鸡枞菌栽培模式是建立在自然条件下白蚁对鸡枞菌的传播、培养为理论基础之上的,更偏重于对鸡枞菌的共生白蚁的扩繁即:由一窝鸡枞菌和白蚁的共生蚁巢到数窝蚁巢。此模式是在当前对白蚁与鸡枞菌的共生关系尚未清楚认识情况下实现鸡枞菌大面积栽培较为可行的栽培模式。其特征是:鸡枞菌栽培过程中始终依靠白蚁的活动;人工协助白蚁与其共生鸡枞菌建立共生关系;栽培程序较为繁琐而且工作 量 大;具有一年栽培多年出菇的优点。基于此模式的鸡枞菌驯化栽培成功的报道有:杨文兴及卢云发所发明的鸡枞菌栽培技术。
据杨文兴报道的“一种白蚁共生人工种植鸡枞菌的方法”其栽培工艺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培养白蚁卵,以便 日 后 孵 化 发 育 形 成 各 品 级 白 蚁;第 二步:培养鸡枞菌菌种;第三步:协助白蚁对鸡枞菌建立共生关系即:将白蚁与鸡枞菌配合起来建立共生菌塘。其具 体 方 法 为:选 择 中 性 偏 酸、土 层 深 度 为80 cm、附近有野生鸡枞菌生长的土块作为鸡枞菌的栽培地。将剑麻杆及白蚁诱饵铺于地块中,然后用土覆盖。一般一个月后白蚁产卵其中,便可做为鸡枞菌种植用的白蚁卵块。将阔叶树木材截成小段其长度不超过 70 cm,晒 干 备 用。在 种 植 地 块 中 打 出80 cm ×80 cm,深70 cm 的塘(土坑) ,塘与塘之间的间距为 80 cm。对塘消毒后,按每塘 15 kg 木材用量平铺于塘底,用切碎的麦秸杆做为木材间空隙的填缝料,在塘内放置两根空心管,并将外露端的管口密封好,以便日后投放菌种,同时放入饵料,再放入一块白蚁卵块,以便白蚁在共生塘内生长。用切碎的麦秸杆做为隔土料,最后用土覆盖。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共 生 塘 做 好 2 个 月 后 对 其 进 行 抽 样 观察,验证白蚁是否已在共生塘内生存繁殖,若白蚁繁育成功,便可进行菌种投放。原种由鸡枞菌孢子分离得到,再按常规方法进行转接扩繁得到母种,由母种转接扩繁得到栽培种。将露出土面的空心管管口打开,再将培育好鸡枞菌的栽培种从管口中投入,然后将管口封闭好,即完成菌种的播放。菌种播放两个月后便可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