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蓝靛 介绍

历史与作用

在多种植物染料中,蓝靛是应用最广的一种。蓝靛色泽浓艳,牢度非常好,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喜爱。蓝靛作为染料的历史相当悠久,考古数据显示,公元前2400年古埃及第五王朝就曾以蓝靛来染色。《诗经·小雅》中有“终朝采绿,不盈一掬,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的诗句,荀子《劝学篇》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对蓝染工艺的精辟总结。东汉时期,马蓝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有专业性的产蓝区。当时,文学家赵岐路过陈留,看见山岗到处种着蓝草,就兴致勃勃地写了一首=篇《蓝赋》,并作序说:“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为业。”隋唐时期,由于我国和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不断扩大,蓝靛也成为商品输出到西亚,并流传到欧洲。我国的染匠还东渡到日本,传授用于蓝染色的技术,并写出集染色技术之大成的巨著《延喜式》。
我国蓝草的种植非常广泛,南北方均有。贵州气候湿润,适于蓝的生长。明代嘉靖年间纂修的《贵州通志-风土志》中记载:“永宁州靛山在慕役司(今镇宁),水迥山转,其中深箐可种蓝,蓝有木蓝,缪蓝,耕久而益有收,山箐之中,积数百年之枯叶烂柯,刀耕火种,土尚暖,寒则不生,岁必异地而植。”这说明当时在贵州种蓝已经普遍盛行,并有固定的种植规律。到清代,贵州地方志对蓝的记载更多。《贵阳府志》说:“黄平山多田少,山涧多植蓝靛。”在小农经济时代,蓝靛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作物,至今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仍保持着种蓝的习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小片蓝地,有几个染缸,还有些地区有专业制蓝靛的靛农。
蓝草的染色,最初应该是揉染---把蓝草叶和织物揉在一起,揉碎蓝草叶,汁液就浸透织物,然后晾在空气中转化为靛蓝。后来人们把布帛浸在蓝草叶发酵后澄清的溶液里染色,这就是鲜叶发酵浸染法。由于蓝草叶成熟多在夏秋之际,鲜叶染色也就限制在这段时间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蓝草的种植更加普遍,染蓝作坊也大批出现。在染蓝作坊里,原来用鲜叶浸染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尝尝由于浸染不及时,染池的染液自行发酵和氧化,变成泥状的蓝色沉淀而废弃。后来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用酒糟发酵可以随时将沉淀了的蓝泥再还原出来染色,于是染蓝作业就再也不需要抢季节、赶时间进行浸染了。因此蓝叶收割后,先制成泥状的蓝靛,待要染色时再发酵,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染色。尽管到明清时期靛染已经十分普遍,但古代揉染和浸染等直接染法仍然继续保留。《群芳谱》记载:至于秋月,煮熟染衣,只有小蓝,“每担用水一担,将叶茎细切,锅内煮数百沸,去渣盛汁于缸,每熟蓝三停,用生蓝一停,摘叶于瓦盆,手揉三沙蓝,染工俱于生熟蓝汁内斟酌”。可见,用靛染色虽然牢固,但过程繁琐,直接浸染法仍有一定的适用场合。
蓝有很多品种,郑樵的《通志》把蓼蓝、大蓝、槐蓝称为三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提及有茶蓝、马蓝、蓼蓝、吴蓝、苋蓝五种。现代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蓼科的蓼蓝,一年生草本,叶长椭圆形,干后有变蓝色的特征,久经栽培,叶供药用。但据唐宋时期的史科说它只能染碧,不能做靛。唐《新修本草》写到:“蓼蓝不堪为靛,唯作碧色尔。”宋朝《本草图经》写到:“蓼蓝但可染碧,不堪做靛。”直到明代才见有用其做靛的记载。十字花科的菘蓝,又名茶蓝。二年生草本,全株带粉绿色,叶长椭圆形或者长倒卵状,根称“板蓝根”,叶称“大青叶”,均供药用。菘蓝做靛历史已久,唐朝《新修本草》记载:“菘蓝可以做靛。”豆科的木蓝,亦称槐蓝,灌木,药用泄肝郁火和凉血解毒。《本草纲目-草五-蓝》中写道:“木蓝长茎如决明...迥与诸蓝不同,而做靛则一也。”爵床科的马蓝,多年生草本,叶对生,干时黑绿色,倒卵状椭圆形,以堪为蓝靛,染青碧而得名。《四民月令》中提到“六月可种冬蓝。冬蓝,大蓝也,八月用染也”。《天工开物》中明确指出马蓝亦可为靛。目前,贵州用来制靛的蓝草有蓼蓝、木蓝、马蓝与菘蓝四种,其中蓼蓝、马蓝、木蓝居多。菘蓝较少。
用蓝靛染色的服饰不仅耐脏、耐晒、不易褪色,而且越经水洗越鲜艳,同时还具有药用价值,对于刺挂草割引起的皮肤伤痛以及虫咬烂疮等皮肤疾病,都可起到消炎止痒的作用。从文献上看,早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就曾将蓝列为上品。“其味苦寒,主解诸毒,杀虫歧,注鬼、蛰毒,久服头不白,轻身,生平泽。”后来,历代编纂的本草及医药书籍也多有记载。唐代陈藏器编著的《本草拾遗》中说:蓝“敷热疮,解诸毒,滓敷小儿秃疮热肿”。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凡蓝五种,辛苦、寒、无毒”,“止血、杀虫、治噎膈”。在贵州三都,一般采用菘蓝制取蓝靛,而菘蓝就是板蓝根,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效。其他如蓼蓝、木蓝等制成的蓝靛,民间也常外涂以治疗小儿腮腺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化学染料对皮肤的伤害,无毒环保染料开始流行,而蓝靛由于其独特的保健功效更是倍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