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肺癌 功效

功效

肺癌的中医药如何治疗?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无论从发病数量(120万/年)还是死亡数量(110万/年)均为全球最主要的癌症,而且肺癌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提高肺癌的治疗效果已经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现代医学的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药物等方法治疗肺癌均有一定的疗效,但亦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中医药治疗肺癌有其特色和优势,目前中医药在肺癌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将肺癌的中医药治疗体会浅述如下:
1、详察病因病机
肺癌属于中医“肺积”、“息贲”等范畴,在中医古文献中未见有肺癌之病名,但有类似肺脏肿瘤的记载。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着《素问?奇病论》就提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东汉以前医书《难经?五十六难》谓:“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肋下,覆大如怀,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南宋医书《济生方》亦云:“息贲之状,在右肋下,覆大如怀,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暝,肤寒,皮肿时痛,或如虱缘,或如针刺。”这些描述都与肺癌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肺癌的发生与正气虚损和邪毒入侵关系较密切。正气内虚,脏腑阴阳失调,是罹患本病的主要基础:而诸如烟毒、山岚瘴气、工业废气、矿石粉尘等则是形成本病的常见原因。肺为娇脏,易受邪毒侵袭,致使肺气肃降失司;郁滞不宣,脉络不畅,气血瘀滞,毒瘀互结,久而形成肿块。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运化,水谷精微不能生化输布,致聚湿生痰,留于肺脏;或饮食不节,水湿痰浊内聚,痰贮肺络,肺失宣降,痰凝气滞,导致气血瘀阻,毒聚邪留,郁结胸中,渐成肿块。“痰”、“瘀”、“虚”是肺癌的基本病机,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始终。正如《杂病源流犀烛》云:“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笔者曾观察12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结果有109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虚证,占90、83%;有73例患者表现为痰证,占60、83%;有72例患者表现为血瘀证,占60、00%。证实肺癌的发生、发展,可以用“痰”、“瘀”、“虚”三个字高度概括。
2、谨守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和精髓。在肺癌的治疗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将肺癌主要分为以下四型:
(1)肺热痰瘀
主证:咳嗽不畅,咳痰不爽,胸闷气急或胸肋背痛,痰中带血,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苔黄或白腻,脉弦。
治法:清肺除痰,化瘀散结。
主方:苇茎汤(《千金要方》)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苇茎30克、冬瓜仁30克、薏苡仁30克、桃仁9克、红花6克、赤芍12克、当归9克、川芎15克、生地黄30克。痰郁化热者,加银花、连翘、黄芩;胸肋胀痛者,加全瓜蒌、延胡索、枳壳。
(2)脾虚痰湿
主证:咳嗽痰多,胸闷,纳呆,神疲乏力,短气,腹胀,大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祛湿,化痰散结。
主方: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加减。
药物: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陈皮6克、法夏9克、桔梗6克、浙贝15克、守宫6克、猫爪草15克、全瓜蒌15克、炙甘草6克。气虚喘咳者,加西洋参、冬虫夏草、山海螺;痰热恋肺者,加鱼腥草、黄芩。
(3)阴虚痰热
主证: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痰中带血,胸翳,气促,心烦失眠,口干,大便秘结,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或薄黄,脉细数。
治法:滋肾清肺,豁痰散结。
主方: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加减。
药物:百合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当归9克、白芍15克、浙贝母15克、桔梗6克、炙甘草6克。咳血甚者,加侧柏叶、仙鹤草、白芨;五心烦热者加知母、丹皮、黄柏;口干欲饮者加花粉、天冬;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柏子仁。
(4)气阴两虚
主证:咳嗽少痰,咳声低微,痰中带血,神疲乏力,纳少短气,口干不多饮。舌质红,苔薄,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散结。
主方: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药物: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黄芪30克、天冬15克、百合15克、浙贝母15克、北杏仁15克、山慈姑9克、仙鹤草15克。痰中带血者,加白芨、花蕊石、三七;胸背疼痛者,加延胡索、枳壳、郁金;高热不退者,加水牛角、白薇、紫雪丹。
3、明辨虚实,以定攻补
祖国医学依据机体情况和癌瘤的变化,其邪正相搏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是,即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如《医宗必读?积聚篇》曰:“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若低昂然,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日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非伊朝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大亟则伤正气,正气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矣。”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医学的TNM分期标准和祖国医学的分期并不完全相同,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究其原因,前者所指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来决定的,是以肿瘤为主要观察对象;而祖国医学的分期是根据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过程中的相互状况而决定的,是以机体为主要观察对象。从中医学角度来说,初期,亦即早期,此时邪气初起,正盛邪实,治疗以攻毒祛邪为主;中期肿瘤逐渐增大,病邪炽盛,开始伤气劫血耗精,邪正处于相持阶段,机体形神渐损,虚象已露,治疗宜攻补兼施;末期,亦即晚期,癌瘤盘根错结,邪毒侵袭嚣张,正气虚衰不去,不堪攻伐,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寓攻于补。
4、扶正重视顾护脾胃,祛邪注意化痰祛瘀
如前所述,正气虚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宗必读》云:“积之由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外源医案》曰:“正气虚则成岩”。肺癌是因虚得病,因虚致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其中脾虚在肿瘤的发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笔者观察的12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109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虚证,而其中有脾虚证表现的患者共75例,占所有患者的62、50%。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的功能为主气,司呼吸,气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之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徽之气相结合,同时肺的呼吸影响着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散布精徽,为全身气血生化之源。肺的功能有赖于脾运输津液,散精于肺,它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也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营养。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进一步血停成瘀,瘀血内生,痰瘀内阻,蕴积肺部,日久而发为肺癌。故张景岳曰:“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脾胃论》甚至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因此治疗肺癌的时候应该特别重视调理脾胃,常用的中药有党参、白术、茯苓、黄芪、淮山等,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中医学一向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和痰、瘀密切相关。痰在体内随气而行,无处不到。痰有留着、粘滞的特性,其致病性质有凝滞性、流动性、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古人认为“顽痰生百病”,“百病多由痰作祟”。朱丹溪更是明确提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的论述。血瘀方面,元代滑寿《难经本义》谓:“积蓄也,言血脉不行,蓄积而成病也。”《明医指掌》指出:“若人之气循环周流,脉络清顺流通,焉有瘤之患也……”《医学十二种》说:“噎膈之症,必有瘀也。”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强调:“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这些都说明痰和血瘀是形成癌肿的重要病机,痰、瘀一方面是肺癌的病理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肺癌的致病因素。因此,化痰祛瘀法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笔者所在单位曾采用化痰祛瘀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24例,临床主要症状咳嗽、咯血、胸痛、气促、纳差、乏力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4%、76%、68%、64%、78%和68%。无变化(NC)或稳定(SD)为84例(67、7%),进展(PD)为40例(32、3%)。治疗后1年、2年、3年、4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6%、32%、16%、8%、3%,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常用的化痰散结药物有浙贝母、瓜蒌、生半夏、生南星、山海螺、猫爪草、夏枯草等;常用的活血祛瘀药物有桃仁、莪术、三棱、三七、丹参等。
5、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精华。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和其他疾病一样,也要按照祖国医学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但由于肺癌特殊的病理及生物学特性,中医药治疗肺癌,应在遵守辨证论治的原则和基础上,结合辨病治疗,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将辨证与辨病治疗相结合,也就是在辨证的同时进行辨病,结合中医药多年的传统理论与经验,针对药物的性、味、功效与临床运用特点,选择一些已证实有抗癌功效的药物施治。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常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是有科学依据的。只有辨病治疗和辨证治疗结合得当,临床上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卵巢癌常用的辨病中药有守宫、山慈姑、生南星、生半夏、猫爪草、山海螺、薏苡仁、莪术、八月札等,常用的辨病中成药有鹤蟾片、西黄丸、榄香烯乳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有许多辨病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临床使用时需要注意正确的炮制方法、用法用量、配合禁忌、使用途径等,如生南星、生半夏宜先煎久煎。
6、案例介绍
谭某某,男,67岁。印度尼西亚籍。1996年11月因反复咳嗽、咯痰至新加坡就医,胸部CT提示为右上肺占位性病变,支纤镜活检示:中分化鳞癌。诊断为右上肺鳞癌(T4N0M0,Ⅲb期)。患者要求中医药治疗而至我院求医,首诊时症见咳嗽,咯痰,量多色白质稠,胃纳差,余无特别不适,舌质淡暗,苔白腻,脉细弦。中医诊断为肺积,辨证为脾虚痰湿型。治疗以健脾益气,豁痰散结为法,处方以六君子汤加味,具体药物为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猫爪草15克、全瓜蒌30克、生苡仁30克、浙贝母15克、法夏15克、陈皮6克、守宫6克、炙甘草6克等,配合中成药鹤蟾片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治疗两周后,患者诉咳嗽、咯痰等症状明显减轻,胃纳好转,继续以上方加减治疗,配合口服鹤蟾片,定期静脉注射榄香烯乳注射液,患者坚持定期至我院门诊治疗,至今已11年多,多次复查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肿瘤稳定,目前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生活如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