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

①形态。子实体为中大型,群生或单生,浅漏斗状,菌盖4~25厘米。菌盖棕黄色至黄白色,菌肉白色。菌柄中生,长3~13厘米。人工栽培中,子实体从原基形成到完全成熟经历棒形期→钉头期→杯形期→成熟期4个阶段。原基形成期初白色、球形或卵圆形,后为棒形,埋于覆土内,出土后变为灰色并不断加深至黑褐色,然后原基分化出菌盖和菌柄,呈钉头状,以后进入快速生长期,伸展出长柄漏斗状或高脚杯状的菌盖。此时为采收期。此期之后菌盖再伸展到菌肉变薄,颜色变浅,品质下降,即为成熟期,清脆鲜嫩,营养丰富,烘烤或烹调时有独特的香味,所以投放市以来深受消费者欢迎。出菇温度15-32℃,以22-28℃最好,以春夏秋生产为高产期。
②营养。猪肚菇可以利用的原料很多、木屑、稻草、麦秸、蔗渣、棉籽壳、度棉等都可栽培。常加入适量麦麸、玉米粉、石灰、石膏等,以提高产量。
③温度。菌丝生长适温为26~28℃,子实体生长适温23~32℃,高于菌丝生长,属于高温出菇的菇类,子实体形成不需温差刺激,这是大伞杯与其它食用菌的最大不同之处。
④湿度。最适基质含水量60%~65%,出菇期大气相对湿度要求较其它食用菌偏低,为80%~90%。但是,要求覆土层水分充足。
⑤光照和通风。菌丝生长无需光照,但在完全黑暗条件下子实体原基不能形成,光照不足原基不能分化,只有光照充足时棒状的原基才分化出菌盖。因此,菇房必须光照充足,但不可直射光。大杯伞与其它食用菌不同的是子实体原基形成的起动需要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的刺激,否则不易形成。因此,栽培中必须覆土,以利于二氧化碳在料表层的积累。当原基膨大成棒形后,需要充足的氧气才可分化。因此,棒形期以后菇房要通风充足,以促进子实体原基的分化和幼小子实体的生长。
⑥酸碱度(pH值)。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