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紫萁 介绍

繁殖方法

紫萁根茎

一般多采用根茎繁殖。多用匍匐的根状茎繁殖,在早春或晚秋到野地挖取紫萁贯众的根状茎,在湿沙中暂贮保湿,当年4月或10月将根茎分成若干段,每段保持1-2个芽,并保持一定量的须根,栽入土中,可繁殖出苗。

紫萁孢子

孢子采集:9月中下旬当紫萁贯众的孢子叶由暗绿色转变为黄棕色时,选取长势健壮的植株,采取孢子叶,阴干后碾碎,筛出孢子囊,贮存在温度0-5℃的冰箱内。播种前用无菌水充分冲洗,展于无菌纸上,等孢子囊干后,自行开裂,弹出成熟的孢子。
培养基配制:用草炭土、暗棕壤、河沙,按5份、3份、2份的比例混合,拌匀,过筛制成混合土。将洗净的粗河沙、石头、播种容器和混合土分别用蒸汽灭菌30分钟。
播种方法:先用瓦片盖上播种容器的底孔,放进小石子、粗河沙,约占容器的1/3,再加混合土,用木板刮平,压实,盖上玻璃板待用。播种前把装满混合土的容器浸在水里,使培养土充分湿润后取出,将孢子均匀撒在培养土上,播种后再浸放在浅水里,第二天取出,将播种容器移到温暖、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的温室中,每天光照4小时以上,温度控制在20℃左右,孢子3天就开始萌发,播后10天形成原叶体,71天形成孢子体。孢子体达到3-4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移盆。孢子苗具有4片叶以上、植株高达4-5厘米时进行第二次移栽。片叶以上,植株高将根系带土的孢子苗移栽到圃地里,移栽后覆盖塑料棚并定期浇水。7-8月份孢子处于成熟期,选择外观褐色未开裂的孢子串群,剪下带孢子的叶片放在干净光滑的纸袋中风干待用。取腐熟弱酸性菜园土加河沙草皮土拌匀过筛,用蒸汽灭菌30分钟,土壤湿度95%左右。将孢子播种于以上培养土中,不必盖土,要严加遮荫保持温度20-25℃,30-40天后孢子形成,呈淡绿色匙形或扇形的原叶体,保持每天光照4小时,长至5毫米高时,每天喷水2次,连续一周,发育成孢子体小植株。当叶片长至5厘米生长出第三片叶片时,进行移栽,此时土壤须保持湿润,进行遮荫,第二年开始旺盛生长。种植一次可生长10年,每年5-6月株高25厘米时采收嫩叶,可连续采收2-3茬。如在培养基质中加入GA3、硼酸等,可使紫萁孢子培养成苗率达到50%以上。

主要价值

药用:紫萁以嫩苗或幼叶柄上的绵毛,根茎及叶柄残基入药。嫩苗或幼叶柄上的绵毛:苦,微寒;止血;主治外伤出血。根茎及叶柄残基:苦,微寒,有小毒;清热解毒,祛瘀止血,杀虫;主治流感,流脑,乙脑,腮腺炎,痈疮肿毒,麻疹,水痘,痢疾,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带下,蛲虫,绦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病。
食用及营养:其茎叶鲜嫩,味美爽口,营养丰富,是一种名贵的山珍野味。据分析,每100克紫萁鲜叶含蛋白质3.1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4.3克、纤维3.8克,还含有维生素B2、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干品种含有钾、钙、镁、磷、铁、锰、锌和铜等多种元素。
经济:铁丝状的须根为附生植物的培养剂。

相关频道: 紫萁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