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方法

石榴花常用扦插、分株和压条繁殖。扦插,春季选二年生枝条或夏季采用半木质化枝条扦 插均可,插后15~20天生根。分株,可在早春4月芽萌动时,挖取健壮根蘖苗分栽。
压条,春、秋季均可进行,不必刻伤,芽萌动前用根部分蘖枝压入土中,经夏季生根后割离母株,秋季即成苗。
露地栽培应选择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场所。生长过程中,需勤除根蘖苗和剪除死枝、病枝、密枝和徒长枝,以利通风透光。
盆栽,宜浅栽,需控制浇水,宜干不宜湿。生长期需摘心,控制营养枝生长,促进花芽形成。

使用价值

石榴花既可观花又可观果,小盆盆栽供窗台、阳台和居室摆设,大盆盆栽,可布置公共场所和会场,地栽石榴适于风景区的绿化配置。
石榴作为药用,有悠久的历史,各种古医籍均有记载。
历代医家经过临床实践,认为石榴性凉,有清热、解毒、健胃、润肺、涩肠、止血等功效。
其中,药用最多的是石榴皮,多炒后应用。石榴花,有止鼻衄、吐血及外伤出血的作用,亦可治白带过多。外用则可治中耳炎。石榴嫩叶健胃理肠、消食积、助消化,外用可治疗眼疾和皮肤病。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石榴皮内含有“石榴根皮碱",对各种杆菌和皮肤其菌都有抑制作用。酸石榴含有较多的蹂质,有收敛杀菌效果,可治腹泻、荆疾,并可开胃口、助消化。石榴树的根皮,有鞍质,有驱除绦虫和蛔虫作用。

药用价值

石榴为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原生长于亚洲西部地区,经汉代张骞带入中国。经过历代培植,品种渐多。陕西临潼的石榴,鲜红硕大,皮薄汁多,甘多于酸,为中国石榴之冠。
此外,安徽的怀远,云南的蒙自、新疆的叶城,山西的三白皆盛产石榴。石榴的花、果、果皮、根均可供药用。花味酸、有清热止血的功效。果成熟时劈开,金房玉隔,万子同苞,红似玛瑙,白若水晶,酸甜味美。
古人有诗赞说:“雾壳作房珠作骨,水晶为粒玉为浆。”
食用功效:收敛止泻,杀早,止血,润肺止咳。主治虚寒久泻,肠炎,痢疾,便血,脱肛,血崩,绦虫病,蛔虫病。花:治吐血、衄血。外用适量治中耳炎。叶:治急性肠炎。石榴,酸涩,性温,有润肠止泻,止血,驱虫的功效。据药理研究报道,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根(包括根皮)含异石榴碱、甘露醇、有机酸等,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多种致病真菌都有抑制作用。
【药名】:石榴花
【拼音】:SHILIUHUA
【来源】:石榴科植物石榴的花。
【功效】:活血止血、祛瘀止痛。
【主治】:治鼻衄,中耳炎,创伤出血,月经不调、牙痛、吐血。
【性味归经】:酸、涩、温《得配本草》:“酸涩,平。”入脾、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别名】:榴花(《海上集验方》),酸石榴花(《圣济总录》)。
【拉丁名】:PunicagranatumL.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白石榴花
【拼音】BAISHILIUHUA
【来源】为石榴科植物白石榴或重瓣白石榴的花瓣。
【功效】收涩止血。
【主治】治咳血,吐血,衄血,便血,久痢。
【性味归经】酸甘,平。①《四川中药志》:“性温,味酸甘微涩,无毒。”② 《福建中草药》:“甘微苦,平。”入肺,大肠,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鲜者0.5~1两)。外用:研末吹鼻。
【药用部位】白石榴,重瓣白石榴2种植物的根(白石榴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产四川。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5~6月花盛开时,摘下晒干。
【拉丁名】白石榴PunicagranatumL.Var.Albes-censDC.重瓣白石榴PunicagranatumL.Var.MultiplexSw.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生用或炒黑用。
【考证】出自《四川中药志》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花瓣多皱缩,呈黄色或棕黄色。拣取完整者,以温水浸泡后铺平观察,全体呈卵形,顶端钝圆,基部略窄,边缘常有破缺。自花瓣基部发出较粗大的主脉,侧脉细小,网状,均呈棕色,质柔软,薄而微透明。以色泽黄白、气味微香者为佳。

相关介绍: 白石榴花介绍